“一个和七个” 落松地小学里的坚守与期盼
发稿时间:2020-10-20 11:20:35 来源: 新华网
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莲城镇大山深处,坐落着一个叫落松地的小村子,这里曾是人人避而远之的“麻风村”。1986年,一个叫农加贵的青年来到这里,自此,落松地有了第一位老师,也有了学校。34年来,农加贵一师一校坚守岗位,将110名学生送出了大山。现在的落松地小学,一共有7名四年级的学生,农加贵一如既往地认真履行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期盼他们打好基础,顺利升入大山外面的中学。图为农加贵和学生们在校园里(摄于7月25日)。(新华网 念新洪/文 赵普凡/摄)
航拍视角下,群山环绕的落松地村,其中的黄色4层小楼,就是落松地小学的教学楼(摄于7月24日)。(新华网 赵普凡 摄)
除了放假,农加贵每天都会早早地来到学校,打开校门,等待着学生们的到来(摄于7月24日)。(新华网 赵普凡 摄)
6点30分,教室里传出琅琅书声,早读开始了。“7个学生都很听话,也很努力,基本没有迟到的情况。”农加贵说。(摄于7月24日)(新华网 王俊逸 摄)
学生们早读的时候,农加贵来到一楼的小厨房,给学生们做早餐(摄于7月24日)。(新华网 王俊逸 摄)
早餐做好,早读也结束了,7个学生坐到小花坛旁边,享用着热气腾腾的早餐(摄于7月24日)。(新华网 赵普凡 摄)
落松地小学虽然面积小,但却在农加贵和村民们的用心打造下,草木葱茏、绿意盎然。每天吃过早餐,农加贵都要带着学生们把校园打扫一遍,保持整洁的学习环境(摄于7月24日)。(新华网 赵普凡 摄)
多年来,农加贵一人担起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这一批还好,7个学生都是四年级的,之前同时带几个年级的学生,大的大、小的小,那才真是考验。”(摄于7月24日)(新华网 赵普凡 摄)
文化课之外,农加贵每周也会穿插几节体育课,带学生们打打球,活动活动(摄于7月24日)。(新华网 赵普凡 摄)
教学生涯中,农加贵最遗憾的,就是自己不会英语,不能给学生们上英语课。为了补齐落松地小学的教学科目,当地教育部门协调周边学校,采取“送教上门”的形式,为学生们开展英语课程教学。图为广南县第三小学教师高昌香,正在给落松地小学的学生们上英语课(摄于7月24日)。(新华网 赵普凡 摄)
因为担心学生们面对新的老师会害羞拘束,农加贵时不时地就到教室门口看一眼,并适时鼓励学生们(摄于7月24日)。(新华网 赵普凡 摄)
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学生。农加贵告诉记者,刚来“麻风村”的时候,他也有过害怕、想过退缩,就是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目光,最终让他决定留下来(摄于7月24日)。(新华网 赵普凡 摄)
一天的课程结束,农加贵把学生们送到校门口(摄于7月25日)。(新华网 赵普凡 摄)
放学后,两个小姑娘帮着身有残疾的奶奶做晚饭。农加贵告诉记者,落松地村的青壮年绝大多数都常年在外务工,学生们也都很乖巧懂事,放学后会帮着爷爷奶奶做家务、干农活,“但不管家里面活计有多重,他们都会按时完成作业,第二天交到我这里,这一点让我很感动。”(摄于7月24日)。(新华网 赵普凡 摄)
结束一天的教学工作,农加贵关好校门,准备回家。农加贵家距离学校有十多公里,前两年买了辆农用车,回家次数才多了起来,之前30多年的漫长岁月,他一个人吃住都在学校,大半个月才回家一趟,“家里面基本照顾不上,还是很愧对家人。”(摄于7月25日)。(新华网 赵普凡 摄)
图为航拍视角下的落松地村民居。任教34年来,农加贵见证了落松地村巨大的变化,村子从以前散布在山坡上的几间茅草房,到现在统一规划建设有连排小平房、路灯、花坛、小广场,通电通水、环境优美的小村寨。更让农加贵欣慰的,是人的变化,“第一届毕业生出去读初中的时候,拉着我哭作一团,害怕融入不了外面的世界,后面一届接一届,走出了多少孩子,当老师的、当警察的、当医生的,有出息的多得很!”(摄于7月25日)。(新华网 赵普凡 摄)
等送走这一届学生,农加贵也差不多到了退休的年龄,尽管当地教育部门一直有招聘新老师的想法,但想要找到一个能够扎根落松地村、让村民们满意的接班人,实属不易。“如果实在招不到新的老师,只要孩子们需要我,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会一直教下去!”农加贵说。(摄于7月25日)(新华网 赵普凡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