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公益 > 文字头条 >>  正文

平凡榜样成新时代北京名片

发稿时间:2019-02-22 08:41: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红墙碧瓦、胡同蝉鸣、高耸入云的中国尊、中关村滚烫的创业咖啡……这些都是北京共同的印记,但是新时代的北京还有一张新名片——北京榜样。

  2月20日,中宣部向全社会发布北京榜样优秀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自2014年以来,北京市持续开展北京榜样学习宣传活动,推出一大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榜样人物。北京榜样优秀群体,就是这些人物中事迹厚重、影响较大的50位年榜荣誉获得者。

  这些源自基层、植根平凡、充满正能量的榜样人物,用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首都市民“热情开朗、大气开放、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生动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际成效。

  在首都飞快的生活节奏中,人们行色匆匆。早高峰的地铁一到站,大量的人便涌出车厢,“北京榜样”夏虹穿梭于拥挤的人流,开始一天的工作。

  7岁时,夏虹因一场车祸失去双臂,但对于自己的未来,她却一刻也没有放弃。剪纸艺术家、17所温馨家园的特教教师、公益团队负责人……当年那个备受打击的小姑娘,凭着自己的拼劲,在多年后拥有了许多新身份。

  曾在大学时期受到资助的夏虹,毕业后也想为需要帮助的人出一份力——2013年,她开始参与公益活动,两年后便成立自己的公益组织。如今,她已将剪纸课程带给3000多名残障学生。

  为了激励孩子们勇敢面对生活,夏虹把自己的故事讲给他们听:“你们看,阿姨没有手,照样可以做一个有用的人,你们都拥有灵巧的双手,也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很多孩子就是因为认识这位夏老师,才开始真正相信,他们的人生还可以有不一样的结局。

  不只是孩子们,夏虹希望每一位残障人士都能振作起来,学一门有用的技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她到全国各地举办演讲,希望她的经历能够鼓励更多人。

  夏虹其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北漂”,但为了热爱的事业奔波,让她的内心有了归属感。

  她曾说,无论身处什么样的时代,人们的生活际遇也许不同,但他们都需要榜样的力量。夏虹所说的这种力量,在“北京榜样”殷金凤的身上也看得到。与夏虹不同的是,殷金凤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能够为家乡的建设做点事情,她心里美滋滋的。

  腊月二十八,北京市朝阳区呼北社区殷金凤工作室的门依然敞开着。

  在这个社区,说起殷金凤,没有居民不认识,“她就是我们那位‘解难书记’”。

  今年,是殷书记来到呼北社区的第19个年头,在她的工作室里,整齐地码放着18个笔记本,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地写着居民提出的各种问题——哪栋楼哪一户有什么困难。殷金凤将这些情况一一记录下来,解决一个,划掉一个,一刻也不耽搁。

  呼北社区的23号楼住着80多户居民,因处于社区边缘,周围没有电线杆,导致线路安装成本过高,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竟都看不上电视。殷金凤知道后,第二天就和歌华有线联系,没想到,对方直接泼来一盆冷水,“几十年的老问题了,没有架接电线,所有东西都得重新弄,这样干下来还得赔钱”。

  打电话不行,殷金凤就上门,一次、两次、三次……“我一定得把这事儿给居民们办成”。

  “这个工程我们真没法干,您回去吧。”有线公司的负责人一次次地想把殷金凤劝走,可今天走了,过两天她又来,反反复复十几次,负责人终于被打动了,“就冲着您这份心,赔钱我也给您安装”。

  最终,23号楼的居民都看上了有线电视,几十年的老难题,殷金凤两个月就解决了。

  重修下水道、社工培训、改造老旧车棚……殷金凤给居民们争取来的权益,都是这样一趟趟“奔”出来的。居民们都说,她解决问题,比事主还急。也正因为此,呼北社区才有了那么一句话,“有困难,找殷金凤”。

  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张晓艳也是“北京榜样”。

  2015年,她牵头成立了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团队成立后的3个月内,她组织了两次义诊。无论走到哪里,医生们都是加班加点,已为几百名患者进行过健康检查。

  2017年7月,她带着医疗团走进海拔3000多米的西藏林芝,为2000多名藏区村民进行疾病筛查,并参与急救、手术、会诊……专家们手把手地对当地医护人员进行指导,将检查出的各类病例数据进行整理,留给当地卫计委,作为患者后续治疗的资料。

  在义诊过程中发现病症后,医疗团都争取在当地尽快处理,若发现一时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他们还会把病人的资料带回北京研究,在北京帮病人找专家进行会诊,打电话沟通病情、完善病史,让身在偏远地区的患者也能享有北京的医疗资源。

  4年里,张晓艳和同伴的脚步已经遍布全国各地,未来,她还会继续带队行走,“老百姓太需要医生了,哪里有需求,我们就要走到哪里”。

  “北京榜样”身上的故事已经汇聚到这座城市的文化中。他们当中,有些是自小打着京腔的“老北京”,也有背井离乡的“北漂”,无论是否生于这里,他们都用心里的温暖,影响着周围的人,为这座城贡献出自己的能量。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郭佳立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熊真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