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的“善行笔记”:行百善“甘为孺子牛”
发稿时间:2019-07-11 09:33:3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董绍新年轻时的照片。 温州市洞头区委组织部供图 摄
(新中国成立70年)八旬老人的“善行笔记”:行百善“甘为孺子牛”
中新网温州7月10日电(记者 潘沁文)在浙江洞头八旬老党员董绍新家中,珍藏着一本已经褪色的印着“光明”二字的红色缎面笔记本,里面的纸张、笔迹也已泛出岁月的痕迹。翻开第一页,是他年轻时写的自勉诗:“为人民多办好事,是做人应有义务。为人类多施好为,一世人真算稀奇。”
60多年前,董绍新立下此生要做100件好事的志愿。这本笔记本内,就记载着他半个多世纪来所行的百件善举。董绍新说:“把自己做的好事记录下来并不是炫耀,而是作为一种督促,时刻提醒自己当初的志愿。”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60多年过去了,董绍新此生做100件好事的诺言早已实现,而他的“善行人生”正未完待续。
青春立志:此生要做100件好事
董绍新年轻时特别喜欢几句话:对工作要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群众要极端热情;做一个有益人民的人……于是,他立志这辈子要为有困难的人做100件有益的事。
“我是从苦水里长大的,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海岛群众扶持了我,决不能忘恩负义。”董绍新说。
1954年8月,满怀“为人民服务”激情的董绍新迈出他“好事人生”的第一步。当时,洞头刚解放不久,每家每户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他每月的工资也只有20多元钱。一次,他在驻村走访中得知沙岙村的一户人家生活极度贫困,没钱、没粮票,孩子和大人一起挨饿。董绍新就带头捐了1块钱,继而发动干部、村民一起凑了30多块钱,帮助这户人家渡过难关。
此后,凡听到、看到有人需要帮助,董绍新总是想方设法解贫济困,做完就把事情记录在笔记本上。从最初每月拿出一两元,到现在每月六七百元,好事“基金”的存放点,也从家中抽屉“搬”到了银行,为此,他还专门办了一张“助贫残专折”。
“家里人对我很支持,尤其是老伴。”董绍新说,当初家里经济并不宽裕,3个子女尚幼,还要赡养老人以及各种生活开销,花费不少,他和妻子商量每月从收入中拿出部分钱留作好事专款。
为了不增加家里负担,董绍新就在自己身上省钱,可对于需要帮助的对象而言,董绍新却十分慷慨。“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如果遭受困苦的人是我们的亲人,我们一定会伸出援手资助。”
董绍新(左二)与其他志愿者的合影。 温州市洞头区委组织部供图 摄
传播爱心:志愿队伍逐渐扩大
1994年,董绍新从洞头建行退休时,他的笔记本上正好记录了70件做过的好事。“这下我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未尽的志愿。”他听人反映哪里有困难,就主动上门了解情况,“拓宽助人渠道”。
有一次,董绍新得知东屏街道一贫困家庭孩子,母亲早逝,父亲丧失劳动能力,姐姐上大学,自己读高中,学费无处着落。为了帮助这个不幸的家庭渡过难关,他不仅四处为姐弟俩筹措学费,还自己掏钱以洞头区建行党支部无息贷款的名义资助5000元,帮他父亲开了一间小店谋生。当时,董绍新手头只有3000元,又向别人借了2000元凑齐给他。至今,孩子父亲还不知道是董绍新帮助了他们。
到目前为止到底捐助了多少钱,董绍新说自己已记不得,但在老人一页不起眼的工作小结上写着,从1998年到2011年,以关工委(即洞头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名义筹资33.39万元,个人捐款4.9万元,帮助大学生70人。
2013年,在董绍新和她等5名爱心人士的牵头下,洞头区关爱帮扶志愿队宣告成立,小组成员每月上交200元作为帮扶基金,扶危济困。作为发起者之一的成贞心表示,与公益事业的结缘是源于对董绍新的敬仰。
如今,当年的5人小组已经发展至60多人,其中不仅有一般群众、机关干部、医生、教师,还有一些曾受过老人帮助的学生。
一本笔记:一生善行难写尽
一本厚厚的笔记本,见证了董绍新一生所做的好事善举。后来,笔记本已无纸可记,董绍新自己裁好大小合适的白纸进行“加页”。
2012年7月18日,百件好事的承诺已经实现,在加页纸的最后一页,董绍新写道:“日记本已无纸可记,今后为贫困群众再尽义务小事均不记录,自己将继续余生甘为孺子牛而努力!”
董绍新用一小块粉色缎面将这本“完成使命”的笔记本包好,再放入一个油漆斑驳的暗红色木匣子里。80岁寿辰那天,他将这本“善行笔记”郑重交到其孙子董逸翔的手中。
董逸翔是温州市儿童医院的一名儿科医生,在爷爷的长期熏陶下,董逸翔也觉得向身处困境中之人施以援手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爷爷的精神很可贵,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董逸翔坦言,自己定会继承爷爷的助人精神,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
“做人要以仁德为本,少做点锦上添花,多做一些雪中送炭。”除了这本60年一直陪伴身旁的笔记本外,董绍新还把生平收集摘录的善语警句,打印在一张粉色A4纸上,一并交到孙子手上。董绍新说,以自己今生立志行善的故事传给下一代,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做人,这就是他留给他们受用一生的最大财富。
六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平凡善举变得不再平凡。如今,董绍新依然在行善的路上,他说:“只要我能走动一天,就要继续坚持做好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