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暖心的民生成绩单
——全省民政工作回眸
发稿时间:2019-09-04 04:42:52 来源: 江西日报
本报记者 卞 晔 实习生 徐昌昊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
砥砺前行,民生为先。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密集出台各项民政政策,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标准,创新城乡社区治理,推动全省民政事业跑出了民生社会发展加速度。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聚焦脱贫攻坚、特殊群体和群众关切,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公益事业,救助特殊困难群体,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添砖加瓦,交出了一份温暖民心的民生成绩单。
弱有所扶,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线
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民政的传统工作,困难残疾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等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始终是民政人的牵挂和责任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先后出台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将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医疗等纳入政策保障范畴。尤其近年来,全省民政系统有力服务保障脱贫攻坚,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并推动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工作。
目前,我省已为60万城镇贫困群众分类按需落实基本生活、就业创业、医疗保障、教育救助、社会保障、住房安全、临时救助、社会帮扶等解困政策;32.9万名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和特困供养,供养率达63%;城乡低保标准分别增长82.9%、126.5%,补差水平分别增长86.4%、171.4%,农村低保标准高于同期全国扶贫标准20%,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使其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与此同步,我省多部门联动,积极健全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机制。全省民政部门已累计完成核对423多万人次,预警39万多人次,让社会救助的每一分钱都落到真正困难的群众手中。
创新模式,破解孤弃儿童养育难题
孩子是明日的太阳、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我省以创新破解养育难题,让这群孩子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关爱。
在近年来机构养育儿童总量下降、县级儿童福利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的条件下,2018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孤儿区域性机构养育,提升孤残儿童养、治、康、教水平。本着“原地出资、异地代养”原则,我省在设区市一级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更好地为孤弃儿童生活和康复创造条件。2018年以来,我省省级已安排3324万元对南昌、九江、赣州、萍乡等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进行提升改造或新建。
孤儿养育标准也得以稳步提高。相比2012年,我省城市散居孤儿标准提高66.7%,农村散居孤儿标准提高138%。此外,全省深入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教育引导,全省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下降38.1%。在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之外,我省还积极推进其他儿童服务机构建设。如今,全省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达81个,整合部门资源建设“儿童之家”6515个,为社会力量参与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了广阔平台。
宽入严管,促进社会组织量质齐升
当下,社会组织的健康快速发展,正为我省构建和谐幸福家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省民政厅先后出台《关于深化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20多个规范性文件,社会组织登记实现了从“重审批、轻监管”到“宽准入、严监管”的顺利转向。
加减之间量质齐升。据统计,2012年以来,全省依法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达25866个,增幅达90.7%;全省培育扶持资助社会组织项目367个,打造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创新基地33个;同时劝散或取缔26个非法社会组织,对355个社会组织依法作出行政处罚。与此同时,全省民政系统持续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专项治理工作,减少企业收费5000万元;完成行业协会商会脱钩试点,全省2540家列入脱钩范围的行业协会商会,1925家已完成脱钩工作,占比约76%。
2018年开始,省民政厅引导开展“百社解千难”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行动,全省社会组织积极组织引导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1.2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991个,帮扶贫困人口140.88万人,为脱贫攻坚汇聚了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