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公益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大山深处有个“爱心农场”

发稿时间:2020-06-29 11:28:51 来源: 青海日报

  留守老人和志愿者在“爱心农场”劳动。石延寿 摄

  5月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鄯镇张家湾村,天高云淡,田野吐绿,满眼生机盎然。

  田地里,十余个身影正在忙着松土除草。他们中既有当地的留守老人,也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志愿者。人群中一个活跃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民和县孝康养老服务中心主任李晶。她脚下这块地就是面积0.4公顷的“爱心农场”,土地是从村民那里流转而来,一半儿种油菜,一半儿种洋芋。

  当下,洋芋还没出苗,参加志愿劳动的老人们,正在给已经出苗的油菜地松土除杂草。虽然都是花甲之年的老奶奶,但她们动作十分的娴熟,还边干边聊天,田间不时传出阵阵欢快的笑声。

  “年纪大了,家里也闲着没啥事,现在来庄稼地里拔拔草、松松土,和大家拉拉家常,既活动了筋骨,还换了心情……”菜籽湾村留守老人奎永英乐呵呵地说。76岁的她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跟80岁的老伴儿和一个上初中的孙子在村里生活,儿子在西宁务工,孙女在西宁上大学,2019年脱贫后被民和县孝康养老服务中心纳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她告诉记者,因为没有劳力,现在家里已经不种地了,整天呆在家里也憋得慌,参加“爱心农场”志愿劳动,走进地里干一点轻微的农活,算是老有所乐。

  虽说是志愿劳动,但李晶还是给参加志愿劳动的每一个老人发了一条新毛巾和80元补助。小岭村76岁的杨玉芳老人接过钱和毛巾,脸上乐开了花,她说:“让我们参加志愿劳动,到后来还领到了‘工资’,真好!”

  李晶告诉我们,开设“爱心农场”,就是搭建一个平台,发动村上的留守老人和志愿者一起过来种地,收成交到孝康养老中心的幸福院,让山区留守老人分享。通过这种方式关注山区留守老人,共同营造互助共荣的社会氛围。

  李晶,是公益路上的一位爱心使者。从2012年底多方筹措资金开办了民和县第一家民办老年公寓,先后收住贫困孤寡老人40余人,免费收住贫困孤残、无家可归老人9人。2015年,她开办了社会福利性服务机构——民和县孝康养老服务中心,第二年起开始做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至去年,7个服务项目涵盖2165名服务对象,她力争今年扩大到14个乡镇4600余人。“目前,中心有94名服务人员,她们大多是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无法出门打工的居家妇女,其中11人来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这工作月工资在2200—3800元,今年计划达到205人。”李晶说。

  9年来的公益路上,她带领中心的职工和志愿者先后为民和县各类独居、孤寡等困难老人提供居家和机构养老服务,累计达25万人次,个人也先后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青海省劳动模范”等殊荣。

  “希望这个农场秋季收获满满,让这些爱心志愿的老人们有一份充实的收获感、幸福感……”李晶望着眼前的田地,眼中满是憧憬。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