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公益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以“家门口”服务激活城市治理

发稿时间:2020-07-08 11:42:38 来源: 解放日报

   ■吴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切实将人民城市建设的工作要求转化为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的务实行动,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

  发端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家门口”服务体系,是一个值得深入观察和研究的鲜活样本。它在“三个不增加”(不增加机构、不增加编制、不增加人员)基础上,通过“三个优化”(优化资源整合、优化机制保障、优化服务模式),在村居层面打造一个资源整合、功能集成、机制有效、群众参与的平台,提供就近、便利、稳定可预期的七大类基本服务(党群服务、政务服务、生活服务、法律服务、健康服务、文化服务、社区管理服务),努力实现“生活小事不出村居、教育服务就在身边”的综合效应。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满意作为城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在激活城市治理的过程中,聚力解决资源配置不平衡、服务提供不充分等问题,始终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民情、致力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努力提高服务的精准度、便捷度、满意度。

  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家门口”服务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坚持自下而上,通过听证会、协商会和评议会等形式,把服务项目的选择权、决定权、评价权交给群众;按照“部门提供清单,基层按需对接”的原则,建立公共服务资源条块对接机制,供村居点单式选择。

  同时,针对上班族,设置弹性的工作时间,实行错时、延时工作机制,以实现服务不断档;为双职工家庭办晚托班、帮老人上门办身份证,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普通市民心中百分之百的大事。

  二是坚持党建引领,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城市治理效能。

  党的建设是推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障。“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在激活城市治理的过程中,把村居党组织作为资源下沉的主渠道,让村居党组织聚焦主责主业,练内功、强筋骨、长本领,当好领导核心,发挥把关作用。

  例如,在服务站的功能设计、服务内容、项目准入、工作运转上进一步加强党组织的作用,确保各类服务资源在服务站优化配置、有效供给,建成坚强堡垒。同时,把更多服务群众的资源下沉到服务站,确保基层党组织调得动、统得了、用得到、管得住。

  目前,浦东新区已形成党建服务中心、党建服务站和党建服务点的三级服务平台,通过“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了党组织对基层的政治引领,增强了党组织的组织力、动员力和协调力。这既是三级党建服务体系的延伸,也是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创新。

  实践证明,这一探索还能够更广泛地撬动社会资源、挖掘社区内生资源,发现和培育了更多的能人、达人,在构建区域化大党建格局中展现了新的气象。同时,它也使“家门口”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成为党组织联系群众、凝聚人心的过程,成为树立党组织形象威信的过程,成为发挥党建对社会治理引领作用的过程,从而使城市基层党建和城市基层治理基础更牢、工作更实。

  三是坚持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把打造多元主体有效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作为城市治理的基石。

  人民是城市的主体。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就要把握人民城市的主体力量,紧紧依靠人民推进城市建设,充分激发人民群众主人翁精神,强化人民群众参与的制度化保障。

  按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提升”的要求,“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运用多种手段广泛调动市民的积极性,将重大任务与自治共治相结合,吸纳居民全过程参与、共同治理。

  通过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的互动,改变以往政府单向“派单”的情况,从群众中获取所需服务的内容和种类,从群众的关注点着手找准兴奋点;与构建“15分钟服务圈”相结合,提供就近、便利、稳定可预期的活动内容,提供更多富有吸引力的活动;基于“三会”制度,不断提升老百姓对“家门口”服务的获得感、满意度。

  作为自治共治的支撑和基点,“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居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商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居民尝到了“甜头”,是社区、社会和政府多元共治、共建、共享的新模式。

  面向未来,进一步激活城市治理,离不开政府、市场、社会的相互补位。要让更多的主体参与社会治理,要通过更加多元的方式实现社会治理,要确保居民更加公平地享受社会治理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持久激发社会治理的动力活力,才能让社会治理格局更加清晰、效能更为显著。

  众人之事众人办,大事小事好商量。激活城市治理是一个全民参与的过程,要注意提升社会化水平,切实转变传统上政府部门大包大揽、包办一切的做法。

  要让社区治理方式从行政命令式逐步转为依法协商式,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在为群众提供各种便捷服务的同时,梳理群众需求、引导群众参与、提升治理能力,也实现了群众的自我管理、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

  总之,只要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关心群众生活、满足群众合理需求,社会治理成效就一定能不断显现。

  (作者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党建理论研究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