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公益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直击嘉峪关变迁】八棵树精神新使命

发稿时间:2020-09-27 15:38:08 来源: 李婧怡

  位于312国道旁的“八棵树”(无人机照片)

  本网记者 宋芳科 任磊

  嘉峪关西郊,鳖盖山下,八棵树静静伫立守望着312国道。

  甘青交界,海拔4500多米的二指哈拉山口,长年结冰积雪,养路工人一年四季保通、保畅从未停止。

  不同的岗位,同样的坚守,跨越70年,“八棵树精神”在一代代公路人之间传承,给前行的人们带来指引,给绝望的人们带来希望。

  https://www.720yuntu.com/tour/bf55e8226a4a1318

  VR全景|312国道“八棵树”(扫码或点击链接)

  1952年,以郑占乾为代表的第一代公路人,在开路、养路之余,到鳖盖山下挑土换沙种下杨树,历经风雨沧桑有8棵活了下来,茁壮成长,成为戈壁中的一抹绿色。往来车辆、行人远远看到这八棵树就知道嘉峪关到了,一路的舟车劳顿在这一刻化作到达的喜悦。

  如今,鳖盖山上已经郁郁葱葱,嘉峪关市更是一片绿海。人们可以不再以八棵树作为到嘉峪关的唯一参考,但是八棵树伟岸挺拔的身姿已经汇聚了太多精神,成为一代代公路人不能磨灭的记忆。

  “钢铁天路”省道215线(无人机照片)

  1955年,镜铁山发现大规模铁矿。响应党和国家号召,900多名甘肃养路工人会战钢铁天路,在海拔4000多米的吊大板山口,占严寒、斗冬雪,面对高原缺氧环境,仅仅用了2个月便打通了84公里的矿区公路,这就是省道215线。

  之后,扎根戈壁的公路人在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住地窝,喝冰水、啃干馍馍,开拓、守护着戈壁公路,就如顽强生长的八棵树一样扎根戈壁,条件有多艰苦,生命力就有多顽强。点滴汇聚,信念坚守孕育产生了“扎根戈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甘当路石”的“八棵树精神”。

  荒芜人烟的镜铁山

  9月25日,由嘉峪关市委、市政府主办,中国甘肃网承办的 “走进我们的小康生活——直击嘉峪关变迁”全媒体行集中采访活动小分队沿着省道215线向海拔4000多米的矿区深处进发,探访“八棵树精神”的源泉。

  嘉峪关公路局镜铁公路段党支部书记何海燕说,他们养护的省道215线甘青交界处二指哈拉山口海拔在4500米以上,这里长年结冰积雪,一年有8个月大雪封山。为了保持这段道路长期畅通,他们的工人定时巡逻,出动除雪设备清理积雪,特别是冬季要在零下30℃恶劣环境下作业,眉毛上都留下一层白霜。

  2016年春节前后,大雪封山,一个200多人的车队被困二指哈拉山口,嘉峪关公路局调动20多台机械设备,向二指哈拉山推进,每前进一公里都要面对风雪极寒考验。在道路打通的那一刻,他们二话没说,先将带来的热水,方便面送到被困人员手中,温暖融化了冰峰和紧张的心情。

  今年3月,二指哈拉山口持续降雪,镜铁公路段养护工人加大了对山口的巡逻密度,但雪太大,刚清理的积雪一夜风吹又掩埋了道路。在反复拉锯战中,养护工人发现两辆被困在冰雪中的车辆。看到荒山野岭有穿橘色衣服的人,车上的人激动地大喊,然后便哭得像个孩子。他们已经被困2天了,那一刻的绝处逢生让他们终生难忘。

  何海燕说,或许,在绝望的时候给人希望,这是嘉峪关公路人长年坚守甘肃最高海拔公路的初心和使命,就如八棵树坚守戈壁,人们看到它就看到希望一样。如果风光迤逦的省道215线是诗与远方,那么养路工人就是诗与远方的守护者。

  在省道215线养路工人正在作业

  9月25日,郭正卿正在同工友一起修复水毁路面,他拿起铁锹拌水泥,一招一式有板有眼。“95后”的郭正卿毕业于西安汽车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汽车工程专业,主要和工程机械打交道。今年年初被考录到嘉峪关公路局时,他想到各种艰辛,但还是没有想到人工搅拌水泥这样的活也要干。

  作为新晋员工,嘉峪关公路局有个传统,就是先到镜铁公路段镜铁养护站,在人烟稀少的矿区养护省道215线,感受寂寞,体会“八棵树精神”扎根戈壁,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在劳动锻炼中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公路人。

  https://www.720yuntu.com/tour/a2aad9eeefeb48ec

  VR全景|省道215线(扫码或点击链接)

  省道215线到底有多寂寞?

  镜铁养护站有一只小狗叫“老九”又叫“九儿”,这只翻山越岭的流浪狗无意之中闯入养护站。工人们如获至宝,给它好吃好喝,由于管护站有8位工人,所以流浪狗到来成了第九位队友,昵称“老九”。

  在养护站,工人们还投放许多粮食等待野鸡啄食。一方面是寒冷的冬季漫长难熬,怕野鸡取食困难,另一方面则是小站太寂寞,不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听听鸟语。

  而在更加偏远的大泉口养护点,养路工人朱登峰每年都会在门口的小温室种下蔬菜。虽然温室菜到每年10月由于寒冷不再生长,真正的采摘期只有1个月时间,但是朱登峰依然坚持不放弃,因为一抹绿色就是一点希望。

  辽宁大学毕业,在镜铁养护站工作两年多的王明达如今是镜铁站副站长。和几年前他在工厂从业的照片相比,明显黑了很多。

  王明达说,他入职第一天学习的就是“八棵树精神”。公路养护工作就是户外风吹日晒的工作,如果怕累怕苦就不会选择。现在,他们养护的路段一直到二指哈拉山口。特别是冬季大雪封山时,他们忙着打通公路,连家都回不了。不过和前辈公路人相比,他们吃的这点苦根本不算什么。

  “驴直道”(资料图片)

  养路工人宋全忠90年代参加工作,上班之后师傅们老说“驴直道”,宋全忠没听懂,还听岔了。

  宋全忠说,当初他就听成了“驴知道”,还感觉师傅有些不怀好意。后来时间长了,他才明白,“驴直道”其实是在条件极其艰苦的年代,道班上道路养护车辆极少,大部分养护工作要毛驴驮着物资运送,后来条件好了一些,由四头毛驴拉着驴车在道路上前行,所以被前辈公路人戏称“驴直道”。

  养路工人称秤铁锹和洋镐发“绩效工资”(资料图片)

  宋全忠说,在条件最艰苦的年代,养路工人也发“绩效工资”,不过方式独特,主要是秤铁锹和洋镐,看这些干活的工具在一个月磨掉了多少斤。很多工人都磨掉了两、三斤,可见条件有多艰苦。

  有了前辈的艰辛,宋全忠认为自己上班时条件已经好了很多。

  宋全忠说,他也是听着八棵树的故事在公路段成长起来的,想想开路人吃过的苦,他吃冷馍馍,住地窝子都不算什么,选择公路就选择了坚守和寂寞,如果人人都不去野外工作,谁来养护公路?

  宋全忠所说的地窝子如今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在省道215线,养路工人当年住过的地窝子还是保存了下来,成为一代公路人的回忆。

  地窝子

  地窝子其貌不扬,内部陈设简陋粗劣,却在那个年代给养护工人带来温暖与希望,一盏煤油灯便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王明达说,现在他们的养护站水、电暖齐全,就是要大家轮流动手来做饭,生活条件和前辈公路人相比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巨变。

  郭正卿说,他们现在是科技化,工程化养路。虽然手工搅拌水泥这样的活还要干,但是他所学的汽车工程知识也得到广泛应用,所以他愿意留下来传承“八棵树精神”,守护好新时代的公路。

  宋全忠说,如果身体条件允许,他打算多干两年,因为他爱这段满眼风景的公路。

  今天的养路工人

  近70年的岁月,如今“八棵树”已足以两人合抱

  正是一代代公路人的坚守与传承, 如今,“八棵树精神”和“铁山精神”嘉峪关城市精神一道成为这座年轻戈壁钢城的精神内涵,涵养着嘉峪关市蓬勃向上的力量。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