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公益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为乡亲们服务40余年,“拐杖村医”石志利——
“始终怀着感恩的心”

发稿时间:2021-03-23 11:11:00 来源: 北京日报

  寄语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卫生和健康事业、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乡村医生的岗位上入党,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的党,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石志利

  本报记者 陈强

  “43年前,是村里的党员带头捐款,给我凑齐了学费,才让我学了医。不然,身患残疾的我,一定会成为家里的累赘。”时至今日,已经年近六旬的石志利,仍然忘不了发生在1978年冬的一幕——

  夜已深,窗外下着漫天的鹅毛大雪,村里的老书记敲开了石家破旧的院门,手里捧着一大把零钱,“孩子,这是乡亲们的一份心!”顾不上把人往屋里领,16岁的石志利在大雪中哭了出来,皱皱巴巴的纸币,就像一团火,要把冰雪都融化了。

  石志利是房山区城关街道东瓜地村人,从小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中学毕业后,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眼看着就要失学了。村里的党员干部没有坐视不管,积极带头捐款,家住村东头的老党员王大爷,把自家的肥猪卖了换钱,老书记又找到房山卫校作推荐。“等我学成了,一定好好感谢党员、村民的恩情。”石志利暗暗发誓。

  1979年,石志利以优秀学生的身份拿到了从业资格证。他没有到城里的大医院工作,而是回到东瓜地村,背上小药箱,成了一名乡村医生,还为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矩:为了报恩,村民看病只收取成本费,遇到家庭困难的乡亲还要减免费用。“我没有着急向党组织递交申请书,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刚工作,应该用实际行动向党组织证明自己的初心。”石志利说。

  除了需要每天在诊室接诊以外,石志利还要背上小药箱上门问诊,腿脚不方便的他,常常拄着拐杖。2003年非典期间,这位“拐杖村医”不仅承担起村民的健康监测工作,还经常到村口参与人员排查和防控知识宣传。一天傍晚值班时,村党支部书记问石志利:“想不想入党?”他立刻坚定地回答:“一直都想。这些年工作,我始终带着感恩的心在为人民服务!”于是,村支书做了石志利的入党介绍人。在入党申请书中,石志利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要把一切献给党,为党旗增辉。

  誓言的背后,是常人无法体会的艰辛。一年冬天,下了好几场大雪,村里感冒发烧的人很多,石志利在诊所不停地接诊、开处方、包药。到了深夜,已经熟睡的他又被急促的敲门声叫醒,原来是一位村民家的孩子高烧不退,他二话没说,赶紧披上大衣,拄着拐杖,拎上药箱就出了门。

  那时的石志利还没有出诊车,只能拄着拐杖、背着药箱,在坑坑洼洼、满是泥泞的路上摸黑快走。那天,也是个大雪天,走到村民家,石志利已经像个雪人了。为孩子试过表、输上液,他又一直陪在床边,等孩子烧退了、睡熟了,才拿起拐杖和药箱轻声离开。忙活了大半宿,也没收一分出诊费。来到大街上,这才发现,天已经大亮了。这件事很快就在东瓜地村传开了,村民们还创作了一首小诗:“看病仔细又认真,真心实意为人民。要问乡医何处有,众人齐赞瓜地村。”党组织也很认可石志利的工作,在2009年批准他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我要在我的家乡践行初心和使命。”这些年来,借助国家政策,石志利曾到多所学校进修,医术精进,包括房山中医院在内的多家公立、私立医院都曾邀请他离开村子,到城里当“大医生”,但都被他果断拒绝了。

  如今,来东瓜地村找石志利看病的络绎不绝,甚至还有从城区和外地慕名而来的患者,石志利深深地体会到了被乡亲们信赖的价值感。石志利家的书柜里,被十几本医学书籍压着的,是2013年“优秀乡村医生”、2015年“最美北京人”的荣誉证书。“只要我还干得动,就要一直为乡亲服务。”石志利说。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