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公益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从宁波看一座城如何涵养公益团队

发稿时间:2021-03-26 10:56:00 来源: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曾毅 光明日报通讯员 干杉杉

  3月23日下午,一辆满载着29大箱衣服的货车从浙江省宁波市驶出,目的地是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白驼镇宁波希望小学。“我们联合宁波市惠贞书院百余名家长,仅用一个礼拜就捐赠了2000多件衣服,都是崭新的。”“中国好人”、宁波壹行人公益联盟负责人赵杰说。

  3月22日,一场由宁波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举办的“学党史 践初心”致敬志愿者专场交响音乐会在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举行。全市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和优秀志愿者代表800多人,聆听了这场礼赞志愿服务群体的交响音乐会。

  2021年除夕夜,全国道德模范、宁波“支教奶奶”周秀芳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向全国人民拜年。从去年开始,她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周秀芳一起行善联盟负责人。该联盟由宁波市鄞州区文明办、区教育局,宁波善园基金会与周秀芳爱心工作室共同发起,首批成员单位33个。

  公益活动是城市整体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被凸显出来。如何引导它们健康有序地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城市课题。近年来,宁波通过抓制度、抓项目、抓引导,涵养出一个个公益团队,由此不断壮大志愿服务力量、丰富项目品牌、普及公益理念,培育出人人向善的风尚和开放包容的土壤。

  给爱心寻找出口

  作为一名前媒体人,赵杰对宁波慈善如数家珍,但直到第一次接触公益,他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潮涌般的爱心。2006年夏天,赵杰到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出差。在当地学校,他看到了光着脚的孩子和破旧的校舍。回到宁波后,他无意间和身边人讲起了云南见闻。大家反应热烈,纷纷捐款、捐衣服、捐学习用具。经历这场善款筹集后,赵杰开始走上公益之路。在宁波市慈善总会的牵头下,壹行人公益联盟成立了,赵杰也完成了从媒体人到专职公益人的身份转变。

  爱心的出口在哪里?善意应该被谁传递、在何处妥善安放?宁波的探寻之一是公益团队。“用公益的方式为人们释放爱心、收获快乐、实现人生价值提供机会和平台,让每一份善意都及时得到落实。”宁波市委宣传部志愿服务工作处处长刘长生介绍,近代以来,在以宁波商帮为代表的社会力量的推动下,宁波不仅善堂林立,各类慈善组织与公益活动也层出不穷。

  宁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冉思伟认为,公益慈善作为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必要补充,无论在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对于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公益慈善事业是提升社会文明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公益团体更被现代社会所需要。”

  去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宁波公益团队集体出动,战斗在城市各个角落。在余姚市,“37°爱”志愿服务队迅速编组成执勤队、宣传队、排查队、居家隔离队、后勤队5支志愿服务小分队,将志愿力量延伸到抗疫一线;在慈溪市,壹捌公益团组织了300名志愿者连夜奋战,制作出3万余套护目镜,驰援国内636个前线单位;在海曙区,中北文明服务团队组织出租车司机,为出行不便的医护人员提供每日接送服务……

  “与政府部门相比,社会组织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这些特点在疫情中表现得非常充分。”冉思伟说,去年疫情最严重、防护物资最匮乏的那段时间,公益团队在防疫消杀、物资输送、复工复产、心理援助等领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公益扩大“朋友圈”

  在海曙区琴桥以南的鲜花绿树间,坐落着宁波首个以爱心为主题的大型公园。这个爱心公园是宁波举行大型公益活动、发布先进典型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场所。公园内,爱心角、爱心展厅、志愿服务驿站以及集中展示宁波知名慈善人士的爱心专题雕塑等让人们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正能量。

  “公益团体的发展与公众公益意识的培育息息相关。”刘长生介绍,近年来,宁波在社会公益氛围的营造上不遗余力。通过成立爱心公园、开展志愿服务评比表彰等活动深入挖掘文化之城的内涵,把崇德向善融入国民教育、文明创建全过程,不断激发群众的荣誉感和积极性。

  为了滋养更多的公益团队,宁波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对志愿服务事业的支持保障力度,不仅财政出资1500万元设立志愿服务基金,而且平均每年从文明创建经费中列出300万元用于保障志愿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与此同时,宁波每年都会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为广大志愿服务组织提供交流合作与展示比较的平台,为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提供资源对接和复制推广的平台,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

  从2014年起,宁波启动了志愿服务制度建设,以法规条例、意见办法、标准指引等三大类内容构成总体规划,逐步丰富宁波志愿服务格局。刘长生表示,2017年发布的《宁波市注册志愿者志愿服务人身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制度》极具宁波特色,走在全国城市前列。“综合保险制度明确由市志愿者协会每年为全市注册志愿者统一购买志愿服务人身意外伤害综合保险,主要包括身故赔偿、残疾赔偿、医疗赔偿和第三者责任赔偿等,最高赔偿金额达100万元,为志愿者消除后顾之忧。”刘长生说。

  如今,宁波各行业部门和社会组织成立了理论、科普、环保、法律、平安、卫生、文化等专业志愿服务团队,公益“朋友圈”迅速发展扩大,产生了“党群同心圆”“平安亮万家”“青鸟探巢”等一大批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品牌。据宁波市民政局统计,截至2020年年底,宁波市依法登记的法人社会组织9924家,另有4.5万个备案的城乡社区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大部分是公益类的。近年来,宁波还架构了从城市延伸到乡镇的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网络,为更多散落在企事业单位内部的“草根”公益团队开展专业培训、项目督导、资源整合等服务,真正实现“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让每个人与公益产生“化学反应”

  去年11月23日,宁波“We志愿”服务平台3.0版本上线。全新的操作界面、便捷的发布方式、全国同步的数据记录模式让志愿者做起公益来更加得心应手。在这次平台升级中,宁波志愿服务数据被纳入全国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和全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余姚市民邵贤艳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已有10多个年头,在“We志愿”上的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超过900个小时,积分超过9000分。

  这两年,壹行人公益联盟也做起了新媒体传播,打造的抖音号总点击量已超过50万次。“互联网加大了团队的爱心传播影响力,吸引了各类人群。”赵杰说,有坐了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只为捐出退休金的老人,有一口气捐几大箱新衣服的年轻白领,也有风雨无阻参与公益活动的家庭主妇。

  今年49岁的吴艳是壹行人公益联盟的志愿者。10年来,她的坚持感染了身边许多人,儿子、同学、闺密纷纷加入。“第一次助学活动,我是带着当时还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一起去的。现在他读大学了,学习之余参加最多的就是志愿活动。”吴艳言语里满是骄傲。

  如今,宁波公益团体已经从以商人群体为代表的1.0版本和志愿服务专业化的2.0版本,进入了跨界融合、人人参与的3.0版本,做公益逐渐成为百姓触手可及的一种生活方式。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5日 15版)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