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公益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蒋丛青:一生只为瑶山学子走出大山

发稿时间:2021-05-27 14:39: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第一节,伸展运动,双手要完全伸开,与肩膀平直。”走进学校校门,一位身材瘦小、两鬓些许斑白、身穿短袖的中年教师,正精神抖擞地纠正学生广播体操的动作。这位教师正是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清溪小学校长蒋丛青。

  清溪村位于湘桂交界处萌渚岭下,这里群峰连绵、山路崎岖,距县城50多公里,是瑶族聚居地。在这个村庄里,蒋丛青一家备受尊敬,因为他家三代都在瑶山教书,蒋丛青已教书36年,他的父亲蒋浩和女儿分别在瑶山教书29年和6年。他们被乡亲们称为“最可爱的一家人”。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蒋丛青的父亲蒋浩是新中国成立后清溪村里走出的第一个师范大学生。当年他毅然回到艰苦的家乡,肩负起乡村教育的重任。因为一心扑在农村教育上,他很少顾及自己的孩子。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这是蒋丛青最喜欢的一首歌的歌词。

  从小和父亲聚少离多的蒋丛青,1985年,放弃了当乡聘干部的机会,选择到离家几公里远的清溪村当一名代课教师,蒋丛青清楚地记得,当时父亲将一枚自己珍爱的园丁荣誉纪念章送给了他。

  “留在大山里,让更多的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这就是父亲对他的期望。上世纪80年代中期,蒋丛青所在的江永县全县教师人数已经从50年代的257名增加到了1982名。那时蒋丛青每个月的工资只有45元。

  转为公办教师后,除了坚守清贫的生活,蒋丛青面对的工作难题就是留守儿童问题。他们普遍缺少爱的呵护,蒋丛青每天除了进行家访,还要到处寻找那些放学不回家的孩子。

  “我想跟我父亲一样将我的一生奉献给瑶山,让山里的孩子有文化。”任教36年来,他始终不会忘记瑶胞为了资助他父亲,到山上找野香菌卖,卖鸡卖鸭,半个月才为他父亲凑足学费和路费。

  对症下药,激活乡村校课堂

  这所只有6名教师、63个学生的“袖珍”学校地处偏僻瑶乡,落后的地域条件,很难留住青年教师。

  学校虽小,但仍需配齐各处室和功能室,人员不足,难度很大。他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方法。他先从管理制度入手,召集所有教师,制定、完善学校相关管理制度,并合理分配工作。

  乡下的孩子比较好动,束缚少,课堂上总是安静不了几分钟,教师们为此伤透了脑筋。

  “课堂纪律很重要。”在蒋丛青看来,课堂管理首先应抓好课堂纪律,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他结合学校学生的特点,分年级对症下药,制定了不同的课堂纪律规定。

  “比如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自我控制力差,知识内容则突出有趣,让孩子们玩中学。高年级的孩子更注重专注力和纪律性的培养,强化学生自主监督管理模式。”蒋丛青说。

  管理规范了,他又琢磨着如何提高教师们的教学能力。2020年正值县里出台人才联村措施,他马上利用这一契机,积极向县城对接校申请有经验的教师来校开展至少两次送教活动,同时争取县市级教师培训的机会,通过以培促教、人才送教等形式,激活了老教师们的教学动力。

  他还根据瑶山学子动手能力强、思维能力弱的特点,将劳动实践教育渗透到课堂中。同时与一直扎根在清溪村小的教师一起开展教学调研,形成了一套针对瑶山学子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在他的语文课堂上,他将本地孩子们常见的黄瓜、萝卜、豌豆、夏橙、香柚等蔬菜水果作为上课工具。在讲授《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文时,他就将一把豌豆带上课堂,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豌豆的形状,同时告诉孩子们劳动不易,要珍惜粮食。

  关爱学生,打造“小而美”乡村校

  蒋丛青倾尽所能爱护学生,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在国家没有普及义务教育的年代,他经常用微薄的工资为家庭贫困的学生垫付学费。他说:“过去山里人家穷,老师给学生垫学费是常有的事,现在国家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不用再为学生垫付学费了。”

  学校三分之二的孩子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是他近年来心头的一件大事。为了能够了解每一名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学生家里家访,帮助他们解决力所能及的事,鼓励他们在家帮助爷爷奶奶做事,在校认真学习,以好成绩回报远方的父母。

  作为清溪小学的校长,他身挑重担,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同时,兼任四年级综合、体育等科目的教学任务。2018年国家补贴专款,开展学生免费午餐,蒋丛青又多了一项工作内容:为孩子们购买食材,置办午饭。为了支持蒋丛青的工作,妻子眭春秀也帮忙在学校做饭。

  “我喜欢校长爷爷和老师们煮的菜,好吃极了。”孩子们吃完饭后,也总会抢着洗碗,收拾餐桌。

  他以身作则,默默影响着老师和瑶山的孩子们,吃苦耐劳、善良、坚韧、乐于奉献的精神在瑶山学子心中慢慢生根发芽。而学校也在他和教师们的努力下被打造成了“小而美、小而精”的乡村小学。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