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开设100个省级"爱心暑托班" 守护留守儿童
发稿时间:2021-07-20 14:52:00 来源: 新华日报
原标题:给留守儿童一个多彩安全的假期
为健全全省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保护体系,缓解暑期“看护难”问题,近日,100个省级“爱心暑托班”陆续开课。7月16日,省民政厅、团省委、省慈善总会在扬州市联合举行“爱心暑托班”示范班开班仪式。
监护有专人,授课有特色
“小朋友们好!我们‘爱心暑托班’今天的课程是‘红心向党颂党恩’,这堂课是红色文化手工制作……”扬州市邗江区西湖镇爱心暑托班从7月16日将一直开课至8月12日,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安全知识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环保知识教育,也有篮球兴趣课、二十四节气知识、航天故事、电影赏析等,还安排了参观消防大队、环保基地等社会实践活动。
“在家没人陪我玩,在这里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能认识很多小伙伴。”扬州市邗江区10岁的俞林峰和妹妹俞林芸一起来到赵庄村的“爱心暑托班”,到了这里,在外打工的父母安心不少。当天,专业社工和志愿者带着孩子们开展了一场“法律与道德”的辩论赛。“儿童关爱之家”负责人吴国清告诉记者,“爱心暑托班”将开设93场课程和活动。课程结束后,暑托班还要举办成果展、技能汇演以及志愿者表彰大会。本次爱心暑托班很受家长欢迎,通知发出三天,报名人数每班都达到20人,整个爱心暑托班将服务约1800人次,孩子们不但暑期有了专业照护,同时还能提升沟通交往、协作共享能力。
扬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韩红红介绍,扬州已建成60个儿童“关爱之家”,出台了管理运营等系列文件,并购买专业社会组织服务,吸纳志愿者参与,为全省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今年,扬州市民政局和团市委联合投入20万元配套20个暑托班,覆盖9个县(市、区),惠及400多名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
为群众办实事,解家长“急难愁盼”
截至去年底,全省共有1387.9万未成年人,约占户籍人口的17.6%。其中,有63.5万困境儿童、14.7万农村留守儿童已全部纳入有效监护范围,各地建成儿童“关爱之家”618个。
“一到暑期,儿童托管就成为压在广大家长心头的‘难承之重’。”省民政厅副厅长王小华介绍,去年全省试点举办50个省级“爱心暑托班”,取得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今年省级决定再开办100个示范班,目的是打造样板,树立标杆,促进各地、各级、各界积极参与,同向发力。
今年遴选的100个“爱心暑托班”,主要集中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相对比较集中、活动设施相对完备的镇村儿童“关爱之家”,为孩子们提供假期作业辅导、阅读赏析、户外拓展、素质提升等特色课程,为期28天。这也是省级平台开设的最大规模的暑托班。“爱心暑托班”课程全部免费,经费主要由财政拨款,镇村适当补贴,很多地区还拓展服务内容,如提供一顿营养午餐等。
为确保暑托班规范运行,省民政厅联合团省委等部门制定了《江苏省2021年“爱心暑托班”示范班指导手册》,要求每个办班点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均不少于20名,师资由具备服务资质和能力的社会组织、优秀教师、大学生志愿者共同组成。每个办班点至少有工作人员3人,包括1名班主任、2名志愿者。同时,各地还要求聘请第三方及家长共同对100个示范班开展监督指导。
服务常态化,关爱可持续
“‘爱心暑托班’是一场及时雨,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是暑期清凉、安全、快乐的好去处。”涟水县民政局副局长贾奇志介绍,当地选择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比较集中的地区开设暑托班,受益儿童达230人。该县通过多途径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每个办班点组建一支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各领域专业志愿者、熟悉当地情况的青年网格员组成的师资队伍,由专业社会组织统筹管理。
开班前,涟水县为每名学生及工作人员购买公众责任险,降低责任风险,对于疫情防控、防暑防灾等事项,事先签订家长知情书和承诺书。暑托班依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设置互动课程。在红窑镇苗戴村,孩子们跟着戏剧老师学习传统戏剧,传唱经典;岔庙镇洪滨村组织孩子们参加乒乓球、篮球、足球等户外活动,强健体魄;南集镇王圩村辅导站开设象棋、网络应用、淮剧、探访新农村建设等课程和实践活动。有“温度”的课程安排,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点亮了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暑假生活。
高沟镇办班点还组织志愿者上门探访,为困境儿童送去“儿童暖心包”。为探索建立长效关爱机制,涟水县构建政府主导,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工作机制,持续开展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让全县儿童真正感受家的温暖。
王小华表示,“暑托班”的核心是临时监护,既要照料好孩子们的生活,又要兼顾成长发展需求,责任重大。各地民政部门严密组织、制定预案、加强培训、责任到人,确保暑托班活动全程安全,为全省困境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打造暑期第二个温馨之家。今后,暑托班还要标准化、常态化开展下去,建立可复制可持续的机制。县市区要举办暑托普及班,分清职责,健全网络,培养队伍,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把好事办好、办细、办实,弥补好特殊儿童的“空窗期”。
本报记者 唐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