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公益

公益新闻 >> 正文

上悬崖下大海坚持免费救援……他们14年救援1300多人

发稿时间:2022-03-15 11:23:00 来源: 工人日报

  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坚持免费救援

  上悬崖下大海,他们14年救援1300多人

  本报记者 张嫱

  成立14年来,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先后参与了国内外救援742起,成功救援1337人。身处沿海旅游城市,他们还有一项重要使命:解救被困在山地和海上的游客。

  2月底的一天,山东青岛崂山北九水潮音瀑未开发的山域出现一起私闯游客坠崖事故。接到120指挥中心电话,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20名成员火速集结。

  20分钟抵达现场,30分钟处理伤势,30分钟运出伤员……在游客的掌声中,救援队稍做整理便离开了现场,就像他们来时一样匆匆。

  对于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而言,这不过是他们14年救援之路的一个瞬间。

  不只是一腔热血

  崂山、城阳、西海岸……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共有7处救援站点,分布于青岛各个城区。在城阳站点,办公室的四面墙壁挂满了锦旗,其中一面写有“蓝天救援 大爱无疆”的锦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2016年6月25日。”救援队队长李延照清晰地说出了这个日期。那天中午12时30分,救援队结束江苏盐城的龙卷风救援任务刚刚抵达青岛,便接到公安局崂山分局的电话:三名55岁左右的游客攀爬一座未经开发的山峰时不慎坠崖,伤势严重。

  到达现场后,李延照和队员们“傻了眼”:两座山峰呈V字形,最宽处只有2米,整个山体坡度75度,周围地势险峻,根本没有站立的余地,直升机也无法进入。而此时,一名坠崖的女性游客全身伤痕累累,大小便已经失禁,颈椎、胸椎、腰椎、四肢均有不同程度的骨折。

  情况危急,李延照迅速通知第二、三、四梯队成员前来支援,同步启动绳索救援计划,由队员将38套车修壁虎和挂片打入山体,在550米高的两座山峰之间架起了十道横渡系统,将稳定在担架上的伤员横向固定在绳索上,呈Z字形向外运送。

  救援队员一边搭建绳索,一边安慰伤员:“冷不冷?饿不饿?不要害怕,我们一定会保证你们的安全。”经过12小时艰难的营救,三名游客被安全送往当地医院。这次救援,也成为国内山地救援使用绳索最多、难度最大的一个典型案例。

  2008年,当时还是无线电发烧友的李延照与6位“电友”自发组成了这支救援队。第一次参与救援,是支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救援队自备了发电设备、药品等救援物资,驱车7000公里抵达震区。“去了以后才发现,我们带的装备是最全的,可是我们什么救援技术都不会,只能提供后勤服务。”李延照说。

  那次的经历,让李延照明白:救援不能空有一腔热血,还要具备过硬的素质。

  经过十几年的学习,救援队如今已经成为国内少有的掌握院前急救、山岳搜救、急流与洪水救援、建筑物坍塌救援、冰面救援、车辆事故救助、山火扑救等多项救援技术的队伍,每年为国内外消防救援人员、政府应急人员讲授救援课程近百场次。

  近几年,李延照与队员共同参与了应急管理部“应急救援员”和“社会应急力量救援队伍建设规范”两项标准的编纂工作,他们已由最初的学习者成为掌握顶端救援技术的传播者。

  “战绩”无数也有遗憾

  身处沿海旅游城市,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多了一项使命:解救被困在山地和海上的游客。

  李延照告诉记者,青岛海域潮汐变化较大,山域地貌复杂,有不少游客因为沉迷海景被困在礁石上,或是为了观赏山川奇景进入未经开发的山域而发生失联、坠崖事故。

  2012年12月20日,一位50多岁的中年男性游客攀爬“野山”迷失方向,请求救援。“他手机马上就要没电了,又无法准确描述所处的位置,救援难度非常大。”下午3时30分,救援队开始了方圆50平方公里的搜救。

  夜里11时20分,救援队终于确定了该游客的方位,一边加快脚步一边叮嘱他“留在原地、千万不要动”。可就在距离他700米左右时,一声惨叫划破夜空:“他所在的位置陡峭,失足跌下了悬崖。”连夜的大雪将其覆盖,救援队经过十几天的搜山才把尸体找到。

  “如果不是突降大雪,如果当时有搜救犬,当天的救援一定能成功。”虽然已经过去10年,李延照仍记得当时的细节,心中充满遗憾。

  如今,救援队已经配备了4只搜救犬,购置了1300余万元的救援装备,拥有15名专职救援人员和147名志愿者,成为一流的专业救援队伍。

  14年来,救援队先后参与了国内外救援742起,成功救援1337人。

  义务救援一直做下去

  一支民间救援队,所有救援任务均为免费,团队创始人甄仁向说:“没有李队长,我们坚持不到今天。”

  救援队蹒跚起步时,为了维持日常开销,李延照每个月都将收入贴补到救援队,后来依靠掏粪赚来的一笔笔外快,为队里添置装备。

  随着救援技术的精进,救援队通过授课赚得的收入可以基本满足队伍开销。“我们将赚来的经费统一存入救援队账户,每一笔支出都需要经过队委会投票通过。”会计张园说。

  警察、老师、车间工人、心理咨询师、厨师、快递员……队里的147名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无论是每周固定的技能训练、特殊节假日的值班,还是突发事件的救援召集,志愿者们全都“应到尽到”,救援队也因此保持着每周90~110人的参与率。

  这样一支团队,当人民需求与业务范围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2020年7月,一对外地夫妇辗转联系到救援队,希望他们帮忙搜救在海上失踪的17岁儿子。当时青岛海域正受台风影响,海面风浪高达9米,少年失踪数小时,生还的希望渺小。

  打捞尸体,本不属于生命救援的范围,可看着夫妇俩无助的眼神,同为父亲的李延照答应了这个请求。经过连续两天、每天七八个小时的海上搜寻,少年的尸体终于找到。虽然悲痛万分,这对夫妇仍不忘屈膝向救援队表达谢意。

  李延照告诉记者,山地和海上救援只是救援队工作的一小部分,近年来,随着游客素质的提高和对海洋知识的了解,攀爬“野山”和被困礁石、浅海溺水的情况有了明显减少。

  作为一座旅游城市的救援力量,救援队更代表着青岛的形象和城市温度,也曾有社会人士公开提出“收费救援”的建议,但被李延照婉言谢绝:“生命不能成为金钱交易,义务救援这件事儿,我们会一直做下去。”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