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公益

公益新闻 >> 正文

“公益行者”刘楠鑫:以创新出奇制胜

发稿时间:2023-12-31 14:23:00 来源: 社会创新家

  在北京的12天,刘楠鑫见了38拨人。

  今年11月,广东省天天有益社会创新中心、“毕业后公益”品牌创始人刘楠鑫到北京出差,每天七点多出门,晚上十点多回到宾馆。他和电商公司谈物资捐赠,和大型企业谈资金支持,和教授学者聊机构未来,还谈成了五十万元的合作。

  更重要的是,他在此行坚定了“毕业后公益”的定位:要像野草一样坚韧、顽强、富有生命力。

  在北京,刘楠鑫见到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教授,向她介绍机构的公益项目及对未来发展的畅想。听完后,金锦萍评价,“意想不到,你们真是公益行业的野草。”

  刘楠鑫非常认同他的云南同乡、公益人何道峰发表在《社会创新家》《2020新年献词|何道峰:公益的未来属于谁?》中的那句话,“公益未来,永远属于那些胸怀公益深刻信仰而又富于扎根实践的人,而不关乎他们今天是否只是一根扎根旷野的小草。”

  刘楠鑫送别下课的小朋友

  理想还是年薪70万

  2016年,双创热潮席卷高校,还在广州大学新闻系读大二的刘楠鑫决定公益创业,成立“毕业后公益”团队。他计划为远在山区的留守儿童募捐书籍,并运往乡村小学。年轻气盛,刘楠鑫有想法说干就干。当天凌晨三点,他在寝室的书桌上写下一份倡议书,用亲身经历号召朋友圈的朋友捐赠书籍。

  起初,刘楠鑫向他父亲要了300块作为启动金,买了辆二手电瓶车,在广州大学最热闹的十字路口摆摊,整日穿梭在广州大学各公寓楼间,上门回收二手书。

  朋友圈发布后,刘楠鑫收到各路爱心人士的支持:打印店的朋友以成本价五分钱帮他印了上千份传单;学生社团借给他摆摊用的易拉宝、帐篷;一个朋友免费租给他们位于城中村的仓库;骑三轮车的老伯晚上十一点做完生意再把车借给他们用来运书。

  那时,靠着大家的帮助,“毕业后公益”蒸蒸日上。 

  2017年,毕业后团队成立一周年庆 右二为刘楠鑫

  2018年,刘楠鑫即将毕业。恍惚间,他从理想的温室被拉进现实。还是学生社团的“毕业后公益”面临着资金不足、管理松散等难题。更令刘楠鑫感到焦虑的是,他查遍全网也没有找到一个学生社团做出规模的案例。他感到慌张、焦虑,一度怀疑自己,无数次想打退堂鼓。

  正摇摆不定时,一位融资过三亿的企业创始人给刘楠鑫打了通电话,希望跟他聊一聊。一见面,对方开出70万年薪,并承诺给他7%的公司股份,让刘楠鑫全职加入团队,跟着他一起干。
  彼时,做公益两年的刘楠鑫每个月只能拿到500块,而身边同学都在按部就班考公、考研、出国。为了重振自己的公益创业梦,他回到了云南昭通市永善县的农村老家,到家对面的一座山上走了30多公里。“创业者首先要成为一名思考家,要想清楚创业是为了什么?既然没有路,我就开辟出一条路。当时我隐约感觉到,如果真能做成,我可以影响更多年轻人。” 刘楠鑫回忆。

  另辟蹊径,以创新出奇制胜

  2022年,抖音上升势头不减,刘楠鑫瞄准该渠道,尝试与抖音达人合作。

  随即,刘楠鑫成立“星力量事业部”,投入全职员工8人,开展与抖音达人的合作对接。达人可以录制短视频,支持“毕业后公益”的项目,还可以深度参与,捐赠图书室。达人直播时,还可以带上公益链接,让粉丝参与公益。

  每次有新的项目想法前,刘楠鑫都会召开团队会议。同年9月,抖音达人“星光点梦计划”启动会成立。项目负责人刘斯营记得,在会上很多员工都表现出了畏难情绪。

  “有些同事说根本没下载过抖音,也没有接触过网红,更不知道如何与他们打交道。放眼整个公益行业,与抖音达人大规模合作也是空白。很多同事怕前期投入多,产出不理想。”刘斯营说。

  刘楠鑫却态度坚定,他告诉大家放手去干,先尝试三个月,就算失败也没关系,他会负全责。 

  第一个月,合作成绩非常惨淡。刘斯营团队添加了上百个达人,回复率还不到1%之后,团队尝试总结共通规律,不同类型的达人以不同方式沟通。

  抖音达人张露文与“守护花蕾计划”合作,为山村女童发放“守护花蕾礼包”

  后来,团队成功与近3000位抖音达人开展合作,为110余所学校捐赠了物资,并在抖音筹款超700万元,占全年筹款总额的40%。

  “逆向成长”不达目的不罢休

  2014年,18岁的刘楠鑫初入大学,看起来内向、自卑。他出身农村,家境贫寒。为改善生活条件,刘楠鑫的父母在他4岁时就外出打工,一年只回家一次。想父母了,他只能跑好几公里的山路,到村外的小卖铺给父母打电话,哭着询问他们为什么不带着自己打工。

  贫穷的现实,孤独的内心,构成了刘楠鑫童年的底色。大一时,他在一堂文学课上回答老师的问题。因表达缺乏逻辑、不够清晰,老师当着全班同学对他说,“你是个悟性很高的孩子,但表达能力实在不行,你这辈子可能就栽到这块了。”

  老师的话刺激了刘楠鑫。他开始尝试各种兼职,派传单、做销售来锻炼表达能力。他强迫自己在30秒内推荐完传单上的产品。为此,他提前写稿,反复朗读背诵。

  逆向成长是痛苦的,但刘楠鑫成长飞快。通过在大学城做兼职,他结交各路人士。不到一年时间,他就认识了几十位投资创业者,并开始组建自己的微商团队,成为校园代理,负责企业活动在学校的落地,并一跃成为大学城里的“资源咖”。

  成立“毕业后公益”时,他更立下志向,“集天下资源,为天下服务”。如今,机构已链接上万个主体单位,包括大大小小的企业、媒体、政府、粉丝团、MCN公司等,为山区的孩子修建了上万所图书室。

  在洽谈合作时,平等沟通、从不妥协是他的第一准则。

  2018年,“毕业后公益”还是一群刚毕业,没经验、没名气的草根团队。他们与一家大型粉丝后援会谈合作,希望后援会为偏远山区学校捐赠图书室,但对方执意要将项目落在指定的、离城市更近、条件更好的学校。

  “如果拒绝要求,项目是不是就黄了?”团队摇摆不定,向刘楠鑫汇报此事。

  刘楠鑫对团队说,“凡事都可以沟通协调,但一定要守住底线。没了这个合作没关系,我们帮助山区留守儿童的初心不能变。”

  “虽然我们是草根出身,没什么资源背景,但我们代表着远方那些山区孩子们的利益。没必要唯唯诺诺,向谁低头。我们也不会随便答应自己做不到的要求。”刘楠鑫说。

  也是在团队成立初期,曾有一家大型企业承诺给“毕业后公益”几十万元的资助,但需要机构为企业做宣传,实现上万的曝光量。刘楠鑫立即拒绝,“我们不能为了获得大额捐赠而答应我们做不到的事情。如果后期真没做成,我们也有愧于捐赠人。”

  私下里,刘楠鑫重情义、为人仗义。在机构资深志愿者们的眼里,他是知心哥哥“刘叔”。遇到感情不顺、事业受挫、家庭矛盾,他们会上门找到刘楠鑫,聊上几个小时,寻求他的安慰、开导。

  野草扎进泥土里

  机构越做越大,刘楠鑫也变得谨慎。他已不再是那个拿着300元初创金,有想法就立马发朋友圈行动的公益初创人了。如今,他每一天都在面临机构生死。有时,一个小的细节就能让他纠结很久。

  “毕业后公益”培养的乡村教师为孩子们讲授性教育课

  去年,“毕业后公益”发起“守护花蕾计划”,以视频课程、教师传授的形式,帮助农村留守女性解决认知缺失、生理健康知识薄弱与防性侵意识不足的难题。如今,项目与600余所学校合作,覆盖八万名女童。

  而刘楠鑫却在担忧项目的未来,他期望与高校联合开发课程,让课程更为专业、可持续。但要和哪所院校合作?以何种形式开展合作?刘楠鑫问遍了身边的专家、朋友,却迟迟不敢轻易行动。

  近两年,刘楠鑫愈发感受到“毕业后公益”项目的局限性。“农村留守儿童最缺乏的不是书籍,而是敢于突破自我的勇气。如何让他们拥有强大的心智是我这一两年一直思考的方向。”他设想再一次逆势而为,不是把机构搬到资源中心北京,而是向着乡村、向着田野,把机构开到山村孩子们的身边去,做他们的深度陪伴者。

  刘楠鑫办公室的便签上列着还未实现的上千条创新点子。在他眼里,机构对志愿者的服务还不到位,对孩子们的陪伴还不够好。“我总感到时间过得飞快,而自己做得远远不够。”他说。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