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巧家县大寨镇,距离新校舍几步之遥,还保留着30年前老教室的原貌。推开老教室虚掩的门,一股浓重的土腥味扑面而来。屋顶上方有4个洞,那是当年教室的采光孔。
志愿者带孩子们走出大山开展研学实践。受访者供图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服”)第一批志愿服务队队员刘基插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来到这所学校的情景:几间用山泥和木头搭建起的教室,高矮不一的书桌和板凳。上课时,墙面、屋顶不时有土块落下。
从那时起,“为山里孩子修建崭新、明亮、安全的教学楼”成为扎在中海油服志愿者心中的誓言。
近30年来,志愿者团队足迹遍布海南、河北、云南、湖北等地的山区和乡村,15所“中国海油COSL希望小学”拔地而起,为山区希望学子持续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
不久前举行的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中海油服“二十八载微光成炬 心手相连山海有情”爱心支教项目获评银奖。
大寨镇地势险峻,蜿蜒的山路右侧是陡峭山体,左侧是呼啸奔腾的金沙江。张继朋记得,为了给那里的孩子建希望小学,中海油服志愿者们在狭窄的山路上往返几十次,选址、建设,直到这座位于半山腰上的小学里传出孩子们的琅琅书声。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这所建在深山中的小学点赞,称“中国海油COSL希望小学将成为中国青基会希望小学的建设典范”。
有了漂亮的校舍,还要尽可能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穿着蓝马甲的叔叔阿姨们不仅为家乡的哥哥姐姐们举办了毕业晚会,还赠送了奖学金。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和他们一样,考上理想的大学……”这是海南省潭牛镇中国海油COSL希望小学征文比赛中的一篇文章,作者是一个叫陈秀丽的孩子,此前她因家境贫困,几度面临辍学,得益于中海油服捐资助学活动,她能在明亮的教室里继续读书。
中海油服团委书记纪蕊笑说,为了让更多的“陈秀丽们”有学上,中海油服设立了困难助学金、奖学金等多项捐资助学项目,点对点帮扶困难家庭;每年设立公益基金,用于校园校舍维护、教学设施更新、学习用品支持等多维度保障。此外,志愿者团队还在持续回访慰问中,深入贫困学生家庭了解助学钱款落实情况,做到“钱花在实处,事办到实处”,截至目前累计援建捐资超2000万元。
不久前,云南省弥渡县中国海油COSL希望小学毕业生张芸考上了清华大学,她给志愿者写了一封感谢信:
“我很庆幸遇到了身穿蓝色马甲的哥哥姐姐们,让我有了能够走出大山的勇气和机会,我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经历,发挥我有限的力量,激励更多的学弟学妹们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援建的希望小学大多地处山区,师资力量有限。“山里孩子渴望像城里孩子一样,体验不一样的课堂。”河北训口中国海油COSL希望小学校长王力峰说。
听说希望小学缺音体美教师,志愿者们积极整合资源,以“爱心课包”下乡进校的方式,为孩子们普及乐理、绘画等知识。
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这所小学组建了首支希望学子合唱团,团名叫“蔚蓝力量”。孩子们的歌声里,满是对生活的热爱。
围绕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核心问题,中海油服联合团组织在深圳开设了首期乡村教师赋能培训班,为乡村教师打开眼界。
志愿者们还想方设法通过邀请教育专家为希望小学教师授课、与师资条件优异的学校“结对子”等方式,帮助希望小学快速走上内生式发展道路。
这几年,志愿者们又创新开设了体验式、启蒙式希望学子研学营,连续两年邀请近100名云南、河北、海南等地偏远地区的优秀希望学子走出大山,到天津、湛江、海口等地研学实践,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追求梦想的种子。
纪蕊笑说,随着支教志愿服务模式的不断成熟,团中央、中国青基会、团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委、中国石油大学、天津市空港学校等20余家单位超2000名志愿者逐渐参与进来,探索搭建了“政-企-校”合作助学模式,大家齐心协力,“好事”越办越好,“实事”越做越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08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