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北京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实践五周年。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卫健委获悉,五年来,本市紧密围绕首都卫生健康重点任务,大力发展医务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共治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93家,专职医务社会工作者787人,统筹志愿者9803人。
儿科等专科形成一批可推广模式
北京市卫健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王建辉介绍,2020年,北京市卫健委会同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目标、服务内容、岗位设置、保障机制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形成“以基层为重点、三级医院引领、二级医院支撑,各级医疗机构协同推进”的发展体系。通过试点先行、项目驱动、典型示范等方式,持续推动医务社工融入临床路径与医院管理流程,在儿科、老年、肿瘤、精神卫生等专科形成一批可推广的服务模式;对医务社工基础相对薄弱的基层卫生机构给予政策倾斜与培育支持,确定15个基层培育基地、229家基层培育单位,探索建立医务社工与社区社工对接机制,将卫生健康服务从医疗机构延伸至社会治理末梢,助力打通“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全市16区卫生健康委和经济开发区已全面统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家庭医生签约率持续提升
通过融合创新,本市正探索本土化发展模式。例如,紧密围绕卫生健康重点任务与群众健康需求,将医务社会工作有机嵌入卫生健康服务关键环节。医务社工联动志愿者深入临床科室和门急诊一线,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社会支持、医患沟通、医疗救助等人文服务,介入接诉即办主动治理、导诊陪诊公益服务,有效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深度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慢病管理、医养结合等重点工作,协助破解健康服务难题;创新推动医艺融合,将艺术疗愈引入病房和门诊,让医疗服务更具人文温度。
“自2023年9月起,医务社工深度参与到我们中心家医签约、健康宣教等工作中,构建起‘医护+社工+志愿者+家庭’四方联动的社区健康服务模式。”东城区交道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马琳表示,医务社工上岗后,该中心门诊量较模式开展前增长52%,家庭医生签约率与老年人健康管理率分别提升17%和10%。未来,该中心还计划将服务延伸至居家安宁疗护等领域。
26名督导员深入一线陪伴式督导
人才队伍建设也是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关键一环。本市正打造以行业督导为引领、专业社工为核心、志愿者为基础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确保人才支撑与可持续发展。从医疗卫生机构选拔培育26名实务督导,深入各项目单位开展“陪伴式督导”。同时,分层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对新入职及转岗社工开展通识培训,夯实业务基础;对有一定实务经验的社工组织特训营、沙龙汇等培训,提升实操能力;对资深社工通过参与陪伴式督导、科研项目等方式,培养领军人才。通过充分发挥医务社工专业优势和志愿者人力优势,本市形成了“医务社工+志愿者”联动服务模式,仅过去一年开展志愿服务1700余项,惠及受众超400余万人次。
通过多元合作、资源共享,如今,本市医务社会工作形成了多元共治格局。例如,与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等公益组织深化合作,推进项目共建与资源整合;支持行业协会在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专业作用;联合高校成立临床实践教学联盟,完善医校协同育人机制;持续提升行业影响力与公众认知度,通过媒体采访、人物短视频展播、服务案例及模式大赛、“善若水·润人间”首都医务社工展演等形式,持续传递医务社工的职业内涵与社会价值。
文/本报记者蒋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