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公益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换穷貌挪穷窝改穷业 彭水让贫困群众生活更有奔头

发稿时间:2019-05-12 12:05:00 来源: 华龙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11日15时讯(记者 欧武夷)路修通了,汽车开到家门口;搬新家了,开启幸福新生活;产业大了,脱贫攻坚有了“源头活水”……

  近年来,彭水以脱贫攻坚为统揽,突出对标对表,强化精准施策,聚焦重点难点,夯实攻坚保障,下足“绣花”功夫,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截至2018年底,全县实现6个贫困村、2952户11033人脱贫。目前,全县贫困村减少至6个,贫困户减少至3482户,贫困人口减少至12266名,贫困发生率降至2.45%。

  改善基础设施换穷貌

  “嘀—嘀—”清早,一辆货车从汉葭街道兴和村村民任永堂家门口驶过。

  任永堂和邻居围坐在院坝边,看着车子沿着硬化的蜿蜒公路驶向大山深处,心中满怀着对生活的憧憬。

  “没有通路时,出行极不方便,物资只能靠肩挑背驮……”任永堂叹了叹气,道出了无路时代的艰辛生活。

  近年来,兴和村不仅硬化了村民盼望已久的公路,还修建了水池,硬化了院坝,消除了不安全住房,改造了厨房厕所,整治了人居环境。

  (道路硬化让村民出行更加方便。通讯员 刘蕊 摄)

  “我家灶台换了新,不再是灰不溜秋的柴火灶了。”

  “危房变成了新房,院坝也硬化了,出门不用担心湿鞋啦。”

  “路通了,油茶产业也跟着进来了,曾经的荒山成了经果林呢!”

  谈及村里如今的变化,村民个个喜笑颜开。

  兴和村的变化,得益于彭水锁定“户脱贫、村销号、县摘帽”目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围绕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沉心静气、真抓实干,夯实贫困群众致富根基带来的可喜结果。

  近年来,彭水修建农村公路7640公里,实现建制村100%通畅、撤并村100%通达,村民小组100%通路、脱贫村100%开通农客;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全覆盖工程,累计新建或整治4508个取水口,265个抽水站,3496口蓄水池,有效解决吃水难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

  龙射镇钟山新村,重庆市级农民新村示范点。鳞次栉比的小洋楼,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沿街而立的路灯,奔驰而过的小轿车,这一切把新村装扮得分外美丽。

  在新村的一个小卖部里,店主陈行书忙着给货架上货。“以前我家在大山深处,那里沟壑纵横,自然条件差,交通进不去,人也出不来,过着封闭的日子。”陈行书回忆起以前的生活,连连摆手。

  如今,依托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陈行书搬迁至钟山新村。他用楼下的两间门面开起了小卖部。每天,小卖部里人来人往,热闹得很。楼上两层楼用来生活住宿,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感觉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陈行书兴高采烈地说。

  陈行书的幸福生活是彭水坚持“山上的问题山下解决、山里的问题山外解决”思路,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个缩影。

  (易地扶贫搬迁让村民生活过的更美好。通讯员 刘蕊 摄)

  近年来,彭水积极探索搬迁扶贫模式,充分尊重群众自愿,注重因地制宜,采取“统规自建、统规联建、统规统建”以及梯度搬迁措施,建立差异化补助机制,鼓励进城务工或条件相对较好的贫困农户进城、进集镇安置,对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贫困农户实行“高转低、远转近”相对集中安置。

  同时,彭水坚持搬迁与发展“两手抓”,统筹谋划好安置点产业发展与群众就业创业,妥善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居住、看病、上学等问题,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截至目前,彭水14200人建卡贫困人口依托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进了新家,开启幸福新生活。

  注入“源头活水”改穷业

  诸佛乡庙池村1组贫困户付美坤和往常一样,来到村委会办公室打扫卫生。“多亏村里发展大产业,我才有了这个就业岗位。”付美坤说。

  付美坤口中的大产业是诸佛乡发展的产业观光园——庙池农庄。

  近年来,诸佛乡以“政府引导、企业搭台、农民参与”的原则,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产业以葡萄、香桃、甜柿、脆李等高品质水果为主,打造以现代乡村旅游和农业开发协同推进的庙池农庄。

  庙池农庄,不仅提升了乡村人居环境的品质,为村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为村民带来了生活新希望。

  (食用菌种植助村民增收致富。通讯员 刘蕊 摄)

  付美坤就是其中受益者之一。付美坤家里因有2个孩子在上学,生活过得十分拮据。村里得知她家里的实际情况后,便聘请她到产业观光园上班,主要负责打扫卫生。如今,付美坤在岗位上工作近两年,实现顾家工作两不误。

  在庙池村,像付美坤一样依托产业观光园解决就业的村民还有很多。

  近年来,彭水大力发展现代效益产业,聚焦产业带动,不断增强群众“造血”功能,让贫困群众脱贫有底气。

  为破解贫困村、贫困群众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难题,彭水因地制宜发展红薯、烤烟、辣椒、食用菌、中蜂、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1—2个稳定增收的特色产业。

  除此之外,彭水积极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贫困村建立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完善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企业+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大户+小户”等模式,促进产业规模不断做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提升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能力。

责任编辑:叶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