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公益

公益新闻 >> 正文

挺起脊梁 昂首精彩人生
刘杨:轮椅上的爱心使者

发稿时间:2022-05-13 15:27:00 来源: 人民网-山东频道

  他是全国首支大学生器官捐献志愿者团队的创建者,是山东省第一个签署器官捐献协议的在校大学生,荣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烟台市第七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2018年以来带领康复团队进行健康扶贫十万余人次。

  当我们赞叹这荣誉和光环的时候,你可知道?这些成绩来自于一名终日与轮椅为伴的残疾硕士研究生——刘杨。就是这个弱小的身躯,以其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态度和不懈的努力,阳光的面对人生,将自身的苦难化作为不竭的奉献之源,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诺言。

  穿越苦难,自强不息挺起“脊梁”

  命运给了刘杨苦难,却让他愈发坚韧和成熟。2013年的夏天,再也无法站立起来的他,下定决心,只要还活着,就要活出生命的精彩,像烟花那般绽放美丽。

  11岁之前的刘杨与其他孩子没什么两样,只是在他两个月大的时候,后背上出现一个小包,去医院诊断为脊髓脊膜膨出,幸运的是手术比较成功。他热爱各种体育运动,特别爱踢足球,还帮着家里干农活,生活无忧无虑,有一个快乐的童年。11岁那年冬天,父亲带着刘杨去洗澡,发现他的脊柱弯曲异常,从此开始了艰难漫长的求医路。但受当时医疗条件限制,无法确诊究竟是什么疾病,到高三时,他的左腿开始麻木,无法上楼。病痛让刘杨立志成为一名医学生,他希望通过学习来了解、治疗自己的疾病,更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

  2011年刘杨考上了滨州医学院。那年秋天他病情加重,侧弯的脊柱压迫到神经,导致心肺功能受限,左腿萎缩,行走困难。冬天,医生给刘杨下了病情危急通知书,两年之内会大小便失禁,最终瘫痪在床,甚至可能因压迫心肺有生命危险。听到这一噩耗,刘杨在无数个黑夜流下绝望的泪水。

  “我的春天在哪里?”这是一个刚迈入大学却即将失去未来的青年学子无法承受的生命悲凄。但对生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刘杨选择忍受疼痛,擦去眼泪继续前行。他向同学借了一千五百元钱,独自踏上了北京求医的艰辛历程,同时他还做了一份清晰细致的电子病历,向全国各大中西医院求治。然而,在北京的求医之路处处碰壁,发出的信件要么石沉大海,要么回复的信息让他更加失望,针对他的复杂病症专家都束手无策。

  但老师的亲切关怀,校友的奔走呼号,同学的诚挚关爱,病友的互助加油,父母的殷殷期望,医生的热切鼓励,都让他充满信心与力量,决不放弃成了他唯一的信念。在社会各界和他的不懈努力下,黑暗中终于迎来一丝曙光,2012年暑假,北京一家医院经反复研究,给他制定了一个不处理神经的脊柱内固定手术,但风险很大,脊柱外科还没有过类似的手术。

  在上手术台前,刘杨签了“器官捐献”意愿书。“在求医的这几年时间里,我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我曾想等我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报答他们,但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我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但希望它的宽度和厚度无限,如果挺不过明天,按照我的遗愿,把能捐献的全部捐献,让我的爱继续留在这个美丽的人间。然后把我葬在一颗白杨树下,旁边放一块石头并刻上:此处安睡着一位渴望阳光的小男孩。”刘杨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幸运的是这一次手术取得初步的成功。

  2013年暑期,满怀信心的刘杨迎来第二次手术,但手术失败,命保住了,他却再也站不起来了。他一时无法接受坐在轮椅上的命运,每一天都是煎熬,希望与勇气没有了,在深深的绝望中他患上了重度抑郁症,休学在家近一年没出过家门。其实,挡住刘杨的不是门前那层矮矮的台阶,而是他内心深处对未来莫名的恐惧。

  幸运的是,学校的老师、同学以及社会各界并没有忘记这个与命运抗争的大男孩,不懈的关爱让刘杨懂得“腿只是移动的工具,轮椅上的人生一样可以很精彩”。为了鼓励刘杨返校复课,2014年4月,学校老师开车专程把刘杨接回烟台,并在全校五四青年节表彰大会上,让他做了同病魔不屈抗争经历的演讲。来回2000多里的路程,对刘杨来说,不仅仅是爱,更多的是勇气,回到学校,回到同学中间,回到喜欢做的事中间,他逐步走出心理的阴霾,重新燃起了希望,点燃了向病魔战斗的激情。刘杨渐渐意识到,不管以怎样的形式活着,总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点点痕迹。此时,一颗为残疾群体服务的萌芽已然在他心中悄然膨出。刘杨,在轮椅上倔强地挺起了“脊梁”。

  汇聚星火,公益之光闪亮青春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器官捐献能让生命之花重新绽放。第一次手术出院后,经历过生死考验的刘杨,总是忘不了那些依然在同病魔斗争的病友,自己的切身感受更能理解他们对于重新生活的渴望,促使他投身于器官捐献公益事业。

  回到学校后,刘杨拖着虚弱的身体,带着护具拄着双拐,利用所有的课余时间奔走呼吁,号召更多的人关注器官捐献,加入器官捐献队伍。在通往食堂和图书馆的路上逢人就说,在食堂哪个餐桌有人端着餐盘过去就聊,在全校各个院系的班级上利用自习或课堂结束前10分钟做演讲,短短一周他就成了校园众所周知的“怪人”。有人见他就躲,有人对他冷嘲热讽,也有很多同学朋友善意的劝他放弃。但在一次与一名特殊教育学院的盲生聊天时,这位盲生说:“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在看见的时候去看一看大海,现在我到了烟台,大海就在我身边,可我却再也看不到了。”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刘杨,他下定决心,不管未来的道路有多难,一定要把这件事办好,给绝望的病人以希望,让看不见的孩子见到光明。

  2013年5月8日,世界红十字会日,刘杨发起的驻烟高校器官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和遗体捐献志愿服务组织“承光心汇”成立,团队成员从一人发展到六百余人,招募了近千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三百多人成功加入中华骨髓库,并成功移植一人,促成器官捐献志愿协议签署一千余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滴爱心汇聚成大爱暖流。2017 年 6 月,在第六届中国器官移植运动会暨中国器官捐献日开幕式上,全国第一支大学生器官捐献志愿服务组织“承光心汇”宣布成立,2019年12月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暨“一带一路”器官捐献国际合作发展论坛上,“承光心汇”荣获“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刘杨投身公益志愿事业的同时,不忘研究脊柱健康知识。201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康复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始向“脊柱侧弯”发起主动进攻,他愿所有的孩子不再被脊柱侧弯伤害,都能“挺起少年脊梁,健康茁壮成长”。

  据调查称,脊柱侧弯已成为危害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大隐患。由于脊柱侧弯疾病发展比较隐蔽,且家长、学校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对此类疾病认识不足、检测手段不足,常常延误诊断,导致很多学生错过宝贵的黄金治疗时机,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也给患儿的家庭学习、工作、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并造成严重的社会负担。

  刘杨在康复医学研究中带领团队,取得国际BSPTS 施罗特疗法C1认证,这一疗法得到国际脊柱侧弯研究协会一致认可,是目前全球脊柱侧弯保守治疗领域最佳治疗方案。2019年11月,刘杨的专家化的“战队”正式出征,发起了中小学脊柱健康公益筛查活动,并在烟台龙口市启动。

  此后,刘杨聚焦脊柱侧弯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面向烟台市全体中小学每年组织一次专业的公益志愿者走进校园,开展公益筛查服务,实现“早筛查、早干预、早康复”;依托高层次医学专家和医学院校志愿者团队,构建烟台市中小学脊柱健康促进中心,建立互联网“脊柱健康云呼叫系统”,随时帮助每一个“脊柱侧弯”有关咨询;邀请脊柱健康专家,利用线上和线下平台,开展中小学脊柱健康教育培训;为烟台市培养首批从事中小学生脊柱健康的专业化评估、诊疗、康复的人才队伍,有效提升青少年脊柱侧弯疾病的防治能力。

  在龙口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关怀下,龙口市已连续三年将中小学生脊柱侧弯筛查工作列为龙口市为民服务实事清单,对全市所有中小学生开展脊柱侧弯免费筛查工作。刘杨成为一名轮椅上的“脊柱健康”卫士。

  心系同患,扶贫助困彰显真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刘杨认为,一个残疾人的脱贫应该首先从拥有一个健康体魄开始,扶贫工作应该从健康扶贫着手,他想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残疾群体做到健康扶贫。

  2018年,刘杨牵头成立一支专业的志愿医疗服务团队,成员由康复治疗学、临床医学、假肢矫形工程学、特殊教育学等多学科毕业生组成。同年,在滨州医学院和龙口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刘杨在龙口组建了康乐希康复医疗中心。他们深入扶残助残一线,根据残疾人的实际康复需求,以机构为依托,以社区为纽带,以家庭为站点,通过康复训练、心理疏导、工作培训、辅具适配、婚恋、特殊教育和家庭无障碍指导等多种手段,为患者制定全方位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为残障群体、失能和半失能群体提供精准的康复服务,以便更好地补偿、代偿、提高或者恢复残疾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自身条件,实现残障朋友的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而团队中许多成员自己便是残障医学生。

  目前,刘杨团队已为重度贫困残疾朋友提供家庭康复、辅助器具适配、无障碍设计改造、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残疾人婚恋、预防残疾、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等各类康复服务十万余人次,帮助残疾人朋友重回家庭、重回职业、重回社会。“我们的愿景是,终有一天,残障仅是我们作为人的一个特征特点,而非缺陷。我们的目标,是让失能半失能群体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加快实现残疾朋友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以满足残障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刘杨坚定地说。

  叶稀枝折顽强立,不信春风唤不回。刘杨关心残疾群体的康复,他更加关注残疾群体的就业。2018年起,刘杨团队为残疾朋友提供了一份大数据标注工作,为龙口100余位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机会,让许多残疾人迎来了很多的人生“第一次”———第一次走出家门,第一次独自出行,第一次认识披萨,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银行卡。他们可以给家人买件漂亮的衣服了,可以摆脱“被照顾”的命运了,而担当管理员、技术员这样的“大任”,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甚至激发出巨大的创造潜力。

  然残疾群体的特殊身体条件所能够选择的就业工种非常少,且用工数量不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在刘杨陷入沉思时,康复医疗中心的一位女员工小依为他打开了创意的天窗。小依是高位截瘫,生活非常不便。有一次,刘杨意外了解到她工作期间从来不喝水,这让他非常奇怪。经询问,因为去卫生间方便非常不易,刘杨眼眶瞬间湿润了,他太理解这种尴尬的痛苦了。灵光一闪,为什么不设计出一种适合残疾人穿着的服装呢?并且在生产与销售的过程中还可以增加残疾人就业的机会。三个多月的苦苦思索与反复实验,康复辅具服装成型,这是一款专为失能半失能群体做得接地气、便捷化设计,让他们面对生活尴尬更有尊严。考虑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穿普通服装总是存在褶皱情况,康复辅具服装上身普遍偏短,而两条裤腿从上到下是拉链设计。在服装的颜色、细节、价格等方面,刘杨从自尊性、普惠性和公益性都做了周详的考虑,目前已经申请专利开始做定制生产。

  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勇往直前。“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刘杨,这个在生与死边沿行走过的青年,用实际行动展示了梦想和青春的力量,诠释了生命和大爱的真谛。(王军华)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