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公益

公益新闻 >> 正文

困难面前,他们笑容依然灿烂

发稿时间:2022-06-11 11:32:00 来源: 工人日报客户端

  原标题:困难面前,他们笑容依然灿烂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友婷

  6月10日早晨6点不到,林玲青(化名)已完成7层的楼道清扫、倒垃圾等工作,骑着电动车往黄金珠宝厂赶去。下班后,她还要去一家酒楼端菜、上菜。晚上10点第二份兼职下班后,再赶去完成小区楼道清洁工作。

  “工厂帮厨是正式工作,酒楼服务员、小区清洁工是兼职。”林玲青说,工厂效益不好,每月上班不到22天。为了维持收入,她想办法多找了几份兼职。

  疫情背景下,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状况如何?《工人日报》记者走访了解到,有从事家政工、酒楼服务员、厨工等服务业工作的农民工反映,受疫情影响,生意不好,工资比疫前低了。为此,不少农民工在不需要加班时,做起了兼职。而有建筑工人则表示,与疫情前相比,主要不同是“宅”在项目工地上,有活儿干、收入不受影响,便是幸福。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251万人,比上年增加691万人,增长2.4%。农民工月均收入4432元,比上年增加360元,增长8.8%。

  一份正职,两份兼职

  出生于1970年的林玲青在深圳一黄金珠宝厂当帮厨近7年了。2020年疫情前,每天晚上下班后,她常约上三五个好友,跳跳广场舞、唱唱歌。如今,打了三份工的她,不是在工作,就是在赶往工作地的路上。唱歌、跳舞等休闲节目只能安排在忙里偷闲的周末时间。

  “工场效益不好,饭堂的帮厨轮流上班,每个月休息10多天,工资2300元都拿不到,可愁了。”林玲青告诉记者,以停工形式放假,没有工资发。若每月上班不足22天,则工资参照最低工资标准按日结算。

  2020年疫情之前,林玲青所在工厂效益较好,赶订单时常要加班,每月工资有4000元。如今,做了三份工作,饭店帮厨20元/小时,小区清洁近500元/月,收入基本能维持在疫前水平。

  林玲青感慨道,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2020年初疫情刚爆发时,夫妻俩一直停工在出租屋里,没收入,还要负担每月房租水电费近800元,老家房贷2600元,交保险费用2000多元,每月还要给正在上大学的孩子转生活费。“为了省钱,每天就吃一顿饭,水果都不敢买。”林玲青告诉记者,孙子快5岁了,想念得很,2年都不敢回老家看看,怕回来要隔离,没法上班赚钱。

  林玲青将现下境遇归于她受教育水平低,上了一年小学,只能做体力活。她有两个“小心愿”,一是全国疫情平稳后,回老家看看孙子;二是孩子大学毕业后,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根据《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在全部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0.8%,小学文化程度占13.7%,初中文化程度占56.0%,高中文化程度占17.0%,大专及以上占12.6%。

  尽管很忙碌,林玲青还是会“挤出时间”做义工——给工厂做核酸的工人查验健康码、测量体温。

  在林玲青看来,从事家政行业十多年的张素丽(化名)是“有文化的人”。张素丽初中毕业,目前做了两份家政,月收入5000多元。除了负责一办公室卫生清洁,她还照顾一位中风病人,每天帮助对方按摩、艾灸,做一些辅助治疗的工作。

  “生命在于运动,愉快的周末劳逸结合,穿越大望山遇到了美丽的彩虹。”5月29日,张素丽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段文字,配上与朋友们爬山的照片。她是一名运动爱好者,每天5点多起床跑步,常常参加马拉松比赛。“人活一辈子,该努力工作时就努力,该玩乐时也要尽情玩乐。”张素丽这样说道。

  一台手机,网课轮流上

  “在深圳打工有20多年,离开时很舍不得。”出生于1983年的陈清娟(化名),2000年初中毕业后就从湖南怀化到深圳打工,去年七月,因孩子即将要上初中,回了老家。

  2020年疫情发生后,陈清娟所在的珠宝工厂订单少,车花部缩减人员,加之她要照顾三个孩子,就从全职员工转为兼职灵工,在订单多时才需要回去上班。“公司同意我带着孩子去上班,干活时把手机给孩子玩,或者工厂园区保安帮忙看着。”

  “收入少了,就会省吃俭用。每餐煮个一荤一素,素菜自己吃,肉留着给孩子吃。大人不讲究,能下饭就行。”陈清娟直言,疫情刚出现时,对家庭经济有不小影响。工厂效益不好,作为公司厂长的丈夫被降了工资,辞职在家休息了大半年。

  “那段时间,家庭关系比较紧张,常常发生争执,我希望他早点出去找工作,他觉得有压力。”陈清娟回忆,三个孩子在家,天天要督促他们学习、写作业,也挺恼火,期盼着他们早点返校。

  在陈清娟看来,疫情带来最大不便还是孩子上网课问题。由于家里没有电脑,自己去做零工时,就要把手机留下,给两个在上小学的子女上网课用。“只有一台手机,他们只能轮流上课。一人直播听课,另一人看回放。孩子们常常因为谁先上课而拌嘴。”

  更令人忧心的是,疫情刚发生时,由于一直在家上网课,使用手机时间过多,陈清娟的大儿子迷上了网络游戏,学习成绩下降了不少。“孩子上课不专心,自己没法一直守着他,也不知道他拿手机干什么。他有不懂的题目问我,我也没不懂,没法辅导他。”

  谈及最需要的帮助时,陈清娟、林玲青告诉记者,她们无法辅导孩子功课,而一些公益组织提供了不少帮助——找来了大学生志愿者,为在家上网课的孩子们答疑解惑,也解决了家长的烦恼。

  “两点一线”,为保开工

  5月21日,在中铁一局深大城际项目工地,项目临建队工人袁定军领了牙膏、牙刷、口罩等物资,往生活区走去。“牙膏用完了,项目部马上给补上,还发了牙刷、毛巾、香皂等生活用品。”项目临建队伍普工袁定军说。

  疫情改变了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原有生活秩序,“抗疫”“隔离”“口罩”“健康码”成为了生活生产重要部分。与家政从业人员、餐饮服务员等相比,国企旗下的建筑工人,脸上没有“挂满愁云”。

  记者从《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了解到,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50.9%,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48.6%,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重为27.1%,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9.0%,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以中铁一局深大城际项目为例,项目工地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管理,对项目进场全员实行人员集中居住、“两点一线”闭环管理。因集中管理,工人不得外出,为解决工人的生活问题,项目部与周边超市联系,及时送货上门,满足工人日常生活需求。同时定期为劳务工人发放防疫“小礼包”,包含生活用品以及防疫消毒用品。

  为有效保障进场工人掌握自身身体健康情况,该项目部还联系龙城医院医护人员上门为工人开展健康体检工作,并为他们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医护人员针对每位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提醒他们日常饮食及作息需要注意的事项,热心讲解了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之余,为缓解工人工作压力,丰富工人业余文化生活,项目部组织开展棋类、飞镖比赛,让员工在疫情防控下感受到企业的人文关怀。此外,项目部还组织开展民工夜校,组织工人开展各项技能培训,提高自身技能。

  “虽然疫情对外出造成一些影响,但是可以开工,能挣到钱,就很幸福了。晚上下班,还可以参加项目部的夜校培训,提升自我,感觉很充实。”项目施工队伍技术工人郑汉文笑着说道。

责任编辑:张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