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孩子成长中的 “温暖陪伴”
发稿时间:2024-09-10 10:48:00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我想长出一双美丽的翅膀,飞到爸爸妈妈身边。”
在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大田坝镇那宁静的村子里,留守儿童小雪(化名)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家的门槛上,望着父母打工远去时的方向。在村子里,每当看到其他小朋友有父母陪伴着玩耍,小雪的眼神中满是羡慕。
在昌宁县,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因长期在外打工,难以顾及他们的生活,无奈之下只能将孩子交托给老人或者亲戚照顾。他们的童年,被思念与期盼父母归来的情愫填满,在等待中慢慢长大。他们的成长路上,需要陪伴和关心。
画星星、唱儿歌、猜谜语.......昌宁县大田坝镇的“希望港湾”里,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小雪,怎么不和小朋友一起玩啊?”“这里没有我熟悉的人,我害怕。”
第一次来到“希望港湾”的小雪,怯生生地坐在一旁。她觉得一切都很陌生,不敢上前参与。
为持续关爱服务留守儿童,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贝泰妮集团,借鉴成功经验,结合山区特点,携手共青团昌宁县委试点了10 个“贝泰妮希望港湾”公益项目,为留守儿童提供陪伴及心理关怀服务。
“我陪你做会儿手工,好不好?”“童伴妈妈”李权芳带着剪纸游戏,轻轻地来到小雪身边,试图让小雪融入这欢乐的氛围中。
“这是小鸟的脚,这是翅膀,剪的时候小心一点。”李权芳亲切地提示和指导,让害羞的小雪渐渐打开了话匣子,生活的地方、爷爷的絮叨、对爸妈的思念……李权芳耐心倾听,不时地给予回应和安慰。慢慢地,小雪放下了心中的防备,与“希望港湾”的其他小朋友一起唱歌、一起做游戏,灿烂的笑容出现在她稚嫩的脸上。
在这个小小的“希望港湾”里,像李权芳这样的“童伴妈妈”还有很多。“童伴妈妈”们为孩子们朗读故事,教他们认字读书,组织兴趣游戏,引导着孩子们探索有趣的事物,和孩子们一起欢笑,一起奔跑。“希望用温暖的笑容和耐心地陪伴,填补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李权芳说。
“童伴妈妈”和志愿者们用自己的爱,为留守儿童们筑起了一个温暖的港湾。首批“希望港湾”试点明确“周末10小时、寒暑假全天、其余时间据实开放”的服务时长,有效填补留守儿童周末和寒暑假的“空窗期”。
室外游戏时间开始了,孩子们紧紧拉着“妈妈们”的衣角鱼贯而出。滚铁环、丢沙包、跳皮筋.......孩子们三三两两地组队,开启了他们的欢乐时光。只有小辉(化名)一言不发,在靠近教室窗户前来回踱步。刚到“希望港湾”时,小辉总是独来独往,不爱说话。
“留守儿童缺少陪伴,心理可能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焦虑感等问题,需要及时介入、引导,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陪伴等服务,助力孩子全面、稳定的身心健康发展。”云南昆明12355青少年服务台顾问惠安达说。
“爸爸妈妈很久没来看我了,他们是不是不要我了?”经过长时间的陪伴与一次次的耐心引导,小辉终于说出了藏在心底的担忧。
孩子的心事,“妈妈们”来解。一直以来,“童伴妈妈”特别关注小辉的情绪波动。常带他融入游戏小组,倾听他的故事,鼓励他多和小伙伴们交流。“希望港湾”还针对部分孩子不自信、不主动表达的情况,组织心理辅导活动,让孩子们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抒发内心的感受。定期邀请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来为孩子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
“希望港湾”项目实施以来,常态化开展亲情陪伴、情感关怀、自护教育、红色教育等服务,聚焦留守儿童“父母缺位、亲情缺失、心灵缺护”等问题,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公益模式。截至目前,共开展27场次主题活动,关爱陪伴700余名留守儿童。云南青基会将积极整合资源,凝聚社会力量,在云南新建实施 65 个“希望港湾”,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统筹:朱思雄
文字:张驰
制作:李林蔚
素材来源: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青团昌宁县委
出品: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
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