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学生法律援助中心——
扎根20年,福大“普法人”始终向阳而生
发稿时间:2025-02-17 10:52: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福大法援中心在福州市华美社区开展普法活动。受访者供图
“发现网络课程的正式内容与试听内容差别大,如何追回损失?”
“分手后,在恋爱中的花费需不需要返还?”
……
这是福州大学学生法律援助中心(以下简称“福大法援中心”)的同学们在开展法律咨询时常遇到的问题。福大法援中心成立于2004年,日常活动包括组织开展普法宣讲、个案援助、实践调研等。就读于福州大学法学院的贾倩婷就是福大法援中心的一员。她介绍,校园里大多数咨询是经济纠纷和情感纠纷。“比如,分手后一旦遇到恋爱花费纠纷,我们建议当事人把金额较大的转账进行整理,根据日期或者转账备注分析,如果是在节日转账,或者‘520’‘521’‘1314’等有特殊含义数字的金额一般不支持追回。”
“剧本杀”式普法,“我们需要超强信念感”
进入大学以前,贾倩婷就参与过中学的校园普法活动,“当时就觉得普法活动非常有意思,如何将法律知识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让大家理解是我和社团同学们经常讨论的事情。”
去年,福大法援中心推出了以《蘑菇,蘑菇》剧本为主题的2024校园法治模拟刑侦推理大赛,同学们一起在“蘑菇的世界”里搜集案件线索,还原案件真相。
“这部剧本杀是以‘蘑菇定律’(指初入世者往往不受重视,如蘑菇般被置于阴暗角落,接受各种无端批评和指责,常常面临自生自灭的情况——记者注)为出发点创作的,剧情关于校园霸凌。”福大法援中心成员邱奕晓对活动筹备过程印象深刻,“法援的成员们都很积极参与故事角色的扮演,我们提前分析好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在现场演绎的过程中充满作为NPC的‘超强信念感’,一秒入戏,希望给参加活动的同学沉浸式的体验”。
福大法学院大三学生冯晔介绍,《蘑菇,蘑菇》设置了不少校园霸凌的真实场景,让同学们扮演警察助理办案,与NPC互动,从犯罪现场侦查、线索分析到推理断案,在玩的过程中学习法律知识。
在活动开始前,社团成员针对案件背景给参与同学普及案件相关的刑事、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知识。随着剧情的推进,在问询、现场取证、推理等各环节中,主持人也会穿插法律相关内容作为推理参考。
“活动非常创新。”“NPC演绎生动。”“互动环节体验好。”“希望多办些这种类型的活动。”不少玩过《蘑菇,蘑菇》剧本杀的同学给出好评。这些正反馈也激励着福大法援中心成员不断创新普法形式,让同学们真正感受到法律的力量。
截至目前,福大法援中心组织开展与法律有关的活动百余场,普法受众人群约6万人,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123N”普法宣传模式。
贾倩婷介绍,“1”代表一条线上普法渠道,即通过开展知识竞答、海报设计等活动进行线上普法宣传。“2”代表两种普法站点,即福州大学一站式服务中心的固定法律援助窗口和普法宣传活动期间的流动普法站点。“3”代表三类课堂,即将普法宣讲与校园、机关、社会相结合,形成课堂。“N”则是指N类资源,由专业指导老师、优秀校友、志愿者等组成丰富资源。
“第一次独立承办案件就在这里”
冯晔在大一时就加入了福大法援中心,如今已经成为社团负责人。“这是离我们专业最近的学生组织,我希望在这里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学长早在纳新宣讲时就告诉冯晔,在这里能接触真实法律案例,参与法律援助,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社团的宗旨和社会责任让她心生向往。
上学期,她第一次独立承办劳动纠纷案件。“当事人是一位美容店店员,被拖欠工资,多次劳动仲裁无果。因为没签劳动合同,仲裁要么不受理,要么不通过。”由于没有劳动合同,当事人胜诉难度很大。冯晔想到课堂上学习的劳动法相关的知识,就帮当事人搜集聊天记录、工作证明,最终成功证明劳动关系确实存在。
该案件中,店员最终胜诉,冯晔帮当事人追回了工资和赔偿金,共计6万多元。“那一刻,我特别有成就感。”
即便有专业老师提供帮助,身为大三学生的冯晔坦言,如何第一时间与当事人建立信任仍是一道不得不解的难题。“我会如实告知当事人我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程度,展示专业法律知识,解答问题时尽量定位到具体的法条。”在法律援助过程中遇到问题,冯晔也会和当事人分享学长处理类似案件的经验,并寻求各方帮助解决问题。
有了这些经验,冯晔在法律宣讲和法律援助时更加自信。慢慢地,她发现公众对法律的关注点和法律意识都发生了变化。
“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大家现在都很关注电信诈骗、国家安全和网络隐私保护等。” 冯晔意识到,“校内同学们的法律意识明显提升,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对新出台的法律也更加关注。”
像一棵树,探索未知,开枝散叶
除了在大学校园里做法律科普,福大法援中心也与福州当地社区和小学合作,向更远处播撒法律的种子。
在小学进行普法宣传时,福大法援中心成员会通过表演小品来提高小学生对普法活动的兴趣。贾倩婷回忆起一场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普法活动,“当时台下的同学都看得非常认真,鼓掌也特别热烈,让表演的成员备受感动,也让我们感受到做普法宣传的意义所在。”
“我们和学校周边社区长期合作,在‘消费者权益日’‘国家宪法日’期间摆摊宣传法律知识。”冯晔说,“一位老奶奶曾经找到我们,说邻居在楼道放杂物,多次沟通无果。我们向她解释相关法律法规,还帮她代笔写了情况说明,她拿着去找社区居委会调解。虽然不知道后续结果,但当时她很感激我们。”
社区普法宣传活动遇到的问题较为复杂。“当我们到老人较多的社区进行宣传时,会出现部分老龄群体听不懂普通话、对法律知识关注不足等问题。”邱奕晓说,“针对听不懂普通话的老人,我们安排会说福州话的成员进行沟通。另外也会提供一些纸巾、肥皂等小物品来加强老龄群体对普法活动的关注度。”
如今,福大法援中心通过宣传册分发、法律知识竞答、法律问题答疑、法律小课堂等形式开展送“法”进社区、送“法”进校园活动40余次,发放普法传单1万余张,为广大群众提供单独法律咨询百余次。
福大法援中心在法律宣讲和案件代理之余,还立足自身法学专业和人才优势,向社会各界积极建言献策,在涉台涉外、体育法治、数字治理三大领域形成特色鲜明的新型智库。
邱奕晓认为,时效性是提案的关键。“在游戏《黑神话:悟空》爆火期间,我们提出以热门游戏等文娱方式促进两岸沟通交流的想法。”贾倩婷认为,提案工作与普法宣传工作具有共通性,“在提案资料查阅过程中,会碰到做普法宣传时学习过的法律法规,已深入了解过的资料能为提案提供有效参考,写提案也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提案主要由专业老师牵头指导,博士生、硕士生主要撰写,本科生协助搜集资料,部分参与撰写。” 冯晔介绍,社团近年来在维护国家安全、推进祖国统一和两岸融合、协同构建数字政法、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海丝经济带和中央法务区建设、体育仲裁等领域提出了百余篇高质量调研报告和建议。
近年来,社团荣获福建省高校“活力社团”TOP100、第二届“泽良杯”福建省大学生普法情景剧大赛三等奖、2023年福州大学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银奖、“挑战杯”福州大学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校四星社团”等诸多荣誉。
“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沟通表达能力有所进步,让我变得从容自信。更重要的是,我得以亲身参与法律案件,运用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更坚定了我未来工作方向的选择。”冯晔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军利 实习生 王诗瑶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2月17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