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急救中心是全院节奏最快的地方。作为一名导医志愿者,纪录片导演邢程已经在这里坚守了9年,是全院志愿服务时间最长的“守护天使”之一。服务引导、维持秩序、辅助急救……在这个时刻与急症、死神打交道的地方,邢程是耐心解答家长疑惑的“大哥哥”,是医护团队的高效助手,更是“目光如炬的鹰”,他时刻扫视着进出的人群,一旦发现急症患儿便迅速上前协助。他以力所能及的方式,与医护人员共同守护着小生命的安全。
小马甲里藏“魔法口袋” 方便最快做出反应
“快,孩子惊厥了!”4月7日20时34分,一位父亲抱着一名约摸4岁的小女孩冲进北京儿童医院急救中心。刚给一位家长解答完挂号问题,邢程锐利地“捕捉”到了这位神色匆忙的家长。他和护士快步上前查看,万幸的是,孩子到院时症状已经平稳很多,他赶紧将家属引导至抢救室内,交给医生进行后续处置。
刚走出抢救室,分诊台前已经有不少患儿和家长在等候,两名护士忙得不可开交。邢程拿起前台的消毒液往手心里挤了挤,一边快速搓手,一边侧耳倾听家长的需求。“宝贝怎么了?”“之前建过二维码吗?没有的话先在前台建个二维码。”“缴费后排队等叫号即可。”短短一分钟时间,他已经为三拨看病的患儿和家长解答了疑惑。
每天18时至24时是急诊就诊高峰,也是邢程的上岗时间。18时前,他会准时出现在分诊台旁,一身运动装配一件橘黄色小马甲,开始他持续6小时的“战斗”。小马甲的两个侧兜仿佛“魔法口袋”,里头装着不少“宝贝”:专用剪刀、纱布、血氧仪、手电筒……应急设备一应俱全,为的就是最快时间反应。
常与家长打交道 养成絮叨的小毛病
分诊台如同战场,需要高度专注。引导就医、答疑解惑、安抚情绪……邢程的志愿服务工作并不轻松,要跟患儿家长打交道,考验着他的耐心和承压能力。
“缴完费回来等叫号就行。”“不用报到。”“挂号来这里。”……这些话他每天要重复无数次,但不少家长仍然会追问他下一步该做什么。“一句话得反复来回说,就怕家长理解不了。我媳妇总说我怎么越来越絮叨了,没办法,解释清楚才能缓解家长焦虑,算职业病了。”邢程笑着说。
急救中心时刻上演的“生死时速”,也让所有医护肩扛巨大压力,矛盾常常因信息差或情绪的失控而爆发。邢程回忆:“曾经有位家长因孩子外伤要求占用抢救室床位,经医生评估,孩子的伤情无需紧急处理,但家长执意要占用床位,我刚准备上前再安抚一下,结果家长直接冲我发火。在我们看来,抢救室的床位必须留给最危急的患儿。”
邢程坦言:“家长的心情我们都理解,但最怕的是耽误真正的抢救。”
有过感同身受时 所以想为别人撑把伞
邢程的本职是纪录片导演,主要拍摄历史文化题材,经常奔波于全国各地。但他会保证每周至少两天来北京儿童医院值守,就诊高峰期、节假日更是从不缺席。自2016年起,邢程的每个春节都在医院急救中心度过,与医护人员一道同进退、共守护,每年年夜饭都是院领导送来的饺子,跨年钟声是心电监护仪的滴答声。“除夕夜最容易遇到鱼刺卡喉、鞭炮炸伤的孩子,节假日更是出行高峰,车祸重伤的患儿也不少,这些时间段我们必须守着。”
这份坚守,源于一次“感同身受”。2015年,邢程突发剧烈腹痛,在爱人的帮助下前往医院就医。“疼痛剧烈难耐,见到医生的瞬间,我双手死死拽住医生的白大褂,嘴里一直重复‘医生救我’,那时我才算真正知道为什么医生被称为白衣天使。”
20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邢程看到北京儿童医院在招志愿者,他想都没想就报名了,最初在门诊服务,2018年到了最危急、压力也最大的急救中心,一直坚守到现在。在这里,他见证了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有从各地连夜转运来的重症患儿,有父母双亡的无监护人婴儿,也有因家长缺乏急救知识酿成的悲剧。
“好在自己内心强大,能帮一个是一个。这是全国最好的儿童医院,要是我们再不尽力帮助他们,他们得多绝望啊!”带着这份“想帮别人抓住生的希望”的同理心,他九年如一日迎来送往,累计服务超3000小时,接触家庭逾30万。
急诊室空空荡荡 才称得上是“岁月静好”
采访间隙,窗外突然传来一阵救护车的鸣笛声,邢程条件反射一般快速起身,冲向急救中心大门。不过随着救护车的声音逐渐消失在夜空里,大家才发现是“虚惊一场”。“其他的我们都不怕,最怕的就是呼啸的救护车,那意味着要有硬仗了。”邢程说。
午夜时分,急救中心内的患儿少了许多。服务完最后一位家长,邢程舒了一口气:“今晚是个‘平安夜’。有时看着急诊室空荡荡的,简直是‘岁月静好’,这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刻。”
这里是生死交锋的前线,是人性闪耀的角落,也是邢程的第二个家。如今,他还发动了爱人,两人时不时一同上岗帮助患儿和家长。志愿者的存在或许微不足道,但正如邢程所说:“能多帮一个家庭,就多一份意义。在医院接触的人和事越多、时间越长,越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总有些人是要去奉献社会的,我很愿意做这样的人。”
文并摄/本报记者 蒋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