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公益

公益新闻 >> 正文

瞧,空气和水也能“变现”了!——湖南怀化探索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新路径

发稿时间:2025-04-22 10:39:00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光明日报记者 禹爱华 龙军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卓

  “真是意想不到,空气也能‘变现’!”

  两个多月前,湖南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生棋村44岁林农杨盛谋,将自家的碳减排量出售给通道大锅冲新能源开发公司,成功赚得4万余元。这次交易让他切实感受到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魅力。

  怀化市位于湖南省西部,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均居湖南省第一,被誉为“一座会呼吸的城市”。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名单,怀化市作为湖南省唯一入选城市,正在探索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生态环境优美的怀化芷江县黄畲侗寨 资料图片

  盘活森林资源 青山变金山

  4月初,走进湖南怀化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甘棠镇平原村五里冲,万亩杨梅林郁郁葱葱,林间茯苓悄然生长。

  “杨梅、核桃种植中间有空地,可以充分发展林下种植业,既减少了种植成本,合作社也增加了收入,当地农民同样能够增收,可谓是‘一举三赢’。”五里冲康源苓业康养食品茯苓原料溯源基地负责人吴定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传统租用土地每亩花费150元左右,茯苓种在地下,地表地上空间利用率低,成本高。而采用林下套种模式,每亩土地租用费只需要80元左右,节省一半成本,有效利用了土地资源。

  杨梅幼林林下套种茯苓是一种新的成果转化,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还保证了企业种植产量,实现了保护生态环境和创造财富双重效益。

  在严守不破坏生态、不改变林地集体所有制、不损害农民利益三条底线基础上,靖州县制定《土地(生态产品)经营权登记管理办法》,在湖南省内首创多层次可视化生态产品经营权登记系统,对林地经营权及其派生权利予以确权登记,明确在地上、地表和地下等三层分别设立经营权。

  通过创新集体林地“三权”分置运行机制探索出多权属组合模式,形成了林地经营权与林木所有权、林下种植物所有权、经济林果物所有权、林下养殖物所有权、林间文旅体验收益权等多权属组合,激活了林业发展的“一池春水”,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多赢目标。

  在怀化会同县金竹镇楼脚村的会同汇达竹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作响,呈现出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一根根青翠的竹子经过切割、高温蒸煮、精准打磨等多道工艺,蜕变为精美的竹制家具、竹地板、竹工艺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最终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日韩及国内市场,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

  游客在怀化芷江县哨田村体验生态漂流。资料图片

  3年前,汇达竹业还只是当地一家普通的竹材初加工企业,产品附加值低、利润微薄。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公司意识到必须突破“低质低价”困局。

  然而,设备升级和技术研发需要大量资金,资金从何而来?会同县推出“绿色金融不动产权证”,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三权合一,赋予金融属性,可直接用于银行贷款抵押,并免除登记费用,加快土地流转。

  在此基础上,会同创新形成“林权贷+”模式,优化贷款产品设计,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林权贷资金投向绿色食品、医药康养等产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银行的800万元林权贷款就像‘及时雨’,帮我们渡过了难关。”公司负责人贺少方回忆道。

  2022年,企业启动转型升级战略,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将传统竹加工工艺与现代生产技术融合,开发出高附加值产品。

  “我们今年又贷款400万元用于产品研发、设备更新、林地流转,相信资金到位后,企业会更上一个新台阶。”贺少方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守护好水资源 绿水成富水

  清明刚过,雨水增多,居住在怀化芷江侗族自治县碧涌镇哨田村黄畲侗寨的村民杨学贵看着门前清澈见底的溪水,心情舒畅。“农家小炒丝、侗家腊肉、山茶油炖乌骨鸡……”他翻出本子记录着,和妻子一起研究旅游公司今年要推出的新菜品。

  2024年,哨田村生态漂流项目建成后,一直在家务农的杨学贵夫妇农闲时到农家乐给后厨打零工,额外有了份不少的收入。与他们一样,很多村民都走上了“借水发家”的旅游新路子。

  2023年,芷江县水利局通过发放水域经营权拉开了黄畲景区利用水资源增收的大幕。他们联合高校专家对梨洞溪黄畲侗寨段进行勘察,明确了水生态资源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以水域经营权证为基础,探索“水域经营权+”抵质押贷款新模式,帮助哨田村向县金融机构申请“水生态产品贷”绿色贷款35万元,顺利建成生态漂流旅游项目。

  “我们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民俗文化发展侗寨特色旅游,现在来到这里体验民俗风情的游客逐年上升,带动村民稳定增收。”哨田村党支部书记杨建平介绍,今年黄畲漂流即将开始,他们正抢抓时机,持续加大开发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等体验项目力度,以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增收,巩固壮大村集体经济。

  据了解,发放水域经营证后,黄畲漂流项目有效带动了周边龙神村、新田界村经济发展。据统计,哨田村全年在漂流、餐饮和农副产品销售上增收达8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1万元。

  夜幕降临,芷江县和平湖上,一场以“芷有夜画——寻遇和之城”为主题的光影展演活动,通过水陆联动模式打造全景复合的夜游体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

  芷江县探索水生态资源“三权分离”,明确了水生态资源所有权、水生态资源经营权和水生态产品管理权。“水域经营权确权后,项目获得1.5亿元银行贷款,并引进利亚德集团投资2亿元,打造湘西知名夜景。”芷江县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张梓鹏介绍,项目建成后带动周边村500余人就业。

  近年来,芷江县大力探索水生态改革,打通生态价值变现渠道,将全县154座大中型水库和5116个山塘合理利用开发,既有效保住了青山也护住了绿水,成功实现16.07亿立方米生态“好水”变成了经济“活水”。截至目前,全县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近12亿元。

  2024年3月,怀化麻阳苗族自治县与湖南省水科院签订了水利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以包括“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内的水利规划、水资源配置、智慧水利等技术融合为重点,共同谋划麻阳“十五五”水利发展。

  湖南省水科院以麻阳县作为研究试点,编制完成了《麻阳县水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报告》,形成了全县水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共18项,水生态产品总值198.2亿元,将麻阳高品质柑橘、中药材、地热水、矿泉水等特色产品纳入水生态产品统计范围,解决了水生态产品“有什么”以及水生态产品价值“度量难”“抵押难”“变现难”的问题。

  产业融合发展 探索新业态

  人间四月天,正值赏花踏青好时节。坐落于芷江县芷江镇桃花溪村桃花岛的露营基地吸引了不少游客。

  桃花岛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岛上种满500多种花卉绿植,一年四季花香四溢,如诗如画。而到了夏季,茂密的桃树林、依岛而建的“水上乐园”,则成为游客们乘凉避暑的最佳去处。

  这个曾经的荒滩孤岛,如今已变身“水生态+文旅”融合发展的标杆,年接待游客超6万余人次,年收益200多万元。

  桃花岛的蝶变始于2023年芷江县推进的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该县通过水域经营权确权登记,将水河3.2公里河道及周边滩涂整合为生态资产,向金融机构申请“水生态产品贷”绿色贷款1.5亿元,并引入社会资本打造和平湖夜游项目,而桃花岛露营基地正是该项目的重要一环。

  通过保留原生湿地植被、建设生态护岸、开展水域生态治理,并巧妙融合侗族文化与现代休闲业态,打造“帐篷+婚礼”“露营+酒吧”等特色场景,这片曾经的荒岛滩涂如今成了旅游胜地。146亩的生态乐园中,游客可宿于轻奢帐篷,伴星河入梦;也可漫步桃花岛,在侗族鼓楼与跨国友谊主题景观中拍下诗意大片。这片山水间的世外桃源,让“住在风景里”的浪漫触手可及。

  站在观景台上,远处的和平湖夜游项目与桃花岛遥相呼应。张梓鹏透露,下一步将探索“露营+研学”“水上运动+赛事”等新业态,让每一滴水都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名片”。

  在靖州,以“杨梅采摘节”为牵引的农文旅融合项目也渐成气候。2024年6月,五里冲举办首届“苗侗风情·杨梅采摘节”,三天时间吸引游客2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农家乐增收80余万元。

  村民李大姐的“杨梅主题民宿”一房难求。她感慨道:“以前靠种地糊口,现在当老板,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怀化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以来,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改革成果和典型案例,制定了《怀化市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发挥生态优势,拓宽怀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施路径,推进生态产品溢价,助力产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怀化市聚焦中医药、竹产业、绿色食品及文旅等特色领域,精心谋划储备了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点项目。建立“生态+林下经济+康养休闲+科普研学”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构建“生态+水产业+农林+文旅”的水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加快中医药、竹产业、现代种业、食品产业链发展,全力打造“怀乡怀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进优质生态农产品依托怀化国际陆港走出国门。2024年,怀化市农产品出口额12.55亿元,同比增长121.2%。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1日 05版)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