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珊
赵文超(前排左四)和孩子们在一起。
延庆区第一小学教师 赵文超
“对于现在的我而言,100元真的不算多,却能为需要帮助的孩子加加餐、买买学习用具。小小的善举可能就会改变他(她)的一生!”
孩子手绘的生肖蛇、大红灯笼、爆竹、对联、大大的福字,变成了红包封皮上的可爱元素;歪歪扭扭的“悄悄话”,分享着一学年里最快乐的事……
这些来自远方的信,如今成了赵文超最大的期待。
“小悦长高了。”看着卡片里的照片,赵文超满意地点点头。小悦是她公益捐助一对一帮扶的对象。从小悦一年级起,赵文超每月通过公益机构为远在云南山区的她捐助100元。现在小悦已经五年级了。
小悦并不是赵文超帮助的第一个孩子。她的公益之路始于2009年。
那是汶川地震后的第二年,人们对于灾区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非常关注。夏日的一天,大三在读的赵文超乘车回家,下车后正好路过邮局,门口的海报吸引了她。
“爱心包裹——为贫困地区及灾区的孩子送去‘六一’儿童节的祝福。”海报上的这样一句话,让她停住了脚步。她仔细阅读起这条公益广告。原来,这是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中国邮政发起的一项公益活动,动员社会力量以捐购爱心包裹的形式,关爱贫困地区的少年儿童,在“六一”儿童节时为孩子们送去崭新的书包、文具等。
“我也想试试。”捐购一个包裹需要支付100元,那时赵文超每个月的生活费是500元,捐出100元对她来说意味着一个星期的伙食费就没有了。但她没有犹豫,毅然走进了邮局,完成了人生第一次爱心捐赠。
不久后,她收到了一张明信片,明信片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几句话,“谢谢您给我送来了六一礼物,我很喜欢……”原来,收到包裹的孩子写来了感谢信。那一刻,赵文超心里暖暖的。此后的几年时间,赵文超都会在“六一”前到邮局捐购爱心包裹。
“其实那时候我爸妈都不知道这件事,我就从生活费里省吃俭用,把这笔钱省出来。”2011年,赵文超正式成为延庆区第一小学的教师,更有余力去捐助他人了。赵文超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始一对一帮扶一个贵州山区的小姑娘。尽管赵文超从未见过这个女孩,但这样的帮助一直持续到女孩小学毕业。
和小悦的“相识”是在2018年。那时候,中国扶贫基金会已经更名为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赵文超选择了“加油一起成长”公益活动,通过基金会推荐,她与云南的小悦结对了。
第一次收到小悦的信息时,看着照片中黑黑瘦瘦的小姑娘,赵文超顿感心疼。“6岁的孩子,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也许她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拍一张照片寄给陌生人吧。”通过基金会介绍,赵文超了解到小悦的家庭情况。因家庭贫困,小悦的妈妈远走改嫁,爸爸正在服刑,小小的她只能跟随年迈多病的爷爷生活。
那时候,赵文超自己的孩子正在幼儿园里无忧无虑地享受童年时光,而这个本该躲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小姑娘,却要学会独自面对风雨。因为缺少家庭的关爱,她性格封闭敏感、自卑怯懦,更别谈有追求梦想的勇气。
赵文超又开启了每月100元的捐助。每隔一段时间,她会收到基金会寄来的卡片,上面记录了小悦的成长。小悦也会和远方的阿姨分享自己的进步和心愿。
字迹由稚嫩到规整,照片上的小悦一年比一年高,脸上的笑容更多了。“阿姨,感谢您的爱心,让我收获了一位与我分享爱与希望的远方伙伴。”没有华丽的辞藻,赵文超却觉得这些卡片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因为那是孩子发自肺腑的话。
百元月捐的爱心也在接力。上大学的时候,每当收到远方孩子的反馈,赵文超会兴奋地跟同学们“炫耀”,她的两位室友也加入了公益捐助的队伍。而如今,10岁的大女儿听说妈妈帮助大山深处同龄小伙伴的事儿,也嚷嚷着要捐出自己的压岁钱。
“对于现在的我而言,100元真的不算多,却能为需要帮助的孩子加加餐、买买学习用具。小小的善举可能就会改变他(她)的一生!”尽管素未谋面,赵文超却希望这些关爱和温暖会让孩子们更有底气,鼓励他们勇敢向前,带给他们走向未来的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