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公益

公益新闻 >> 正文

不停歇的“背篓航线”

发稿时间:2025-05-08 10:51: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2025年4月13日,重庆巴南区大溪口客渡,渡轮到达岸边,中坝岛的村民们挑着蔬菜下船,准备搭车到城区卖菜。中坝岛是重庆的蔬菜种植基地之一,四面环江的地形让村民卖菜的背篓只能完全依靠长江渡轮运送到市区。因此,这条长江轮渡线也被称为“背篓航线”。

  凌晨5点,天未破晓,重庆巴南区中坝岛的江边已热闹非凡。三轮车发动机的轰鸣声划破寂静,菜农们将沾着露水的小葱、莴笋、水白菜装进背篓和箩筐,从田间地头赶来。江风掠过,堆积如山的竹筐随波轻晃,宛如一座移动的“江上菜园”。

  2024年12月29日,重庆巴南区中坝岛,清晨7点,第一班“背篓航线”从江对岸驶来。

  中坝岛是长江重庆段第二大江心岛,总面积约4.2平方公里,是重庆中心城区传统的蔬菜种植基地之一,拥有4500亩专业化蔬菜基地,全年为重庆中心城区输送4.5万吨蔬菜。在岛上,常年种植蔬菜的村民有七八百人,四面环江的地形让村民卖菜的背篓只能完全依靠长江渡轮运送到市区。因此,这条长江轮渡线也被称为“背篓航线”。

  2024年12月22日清晨,重庆巴南区中坝岛,蔬菜货车上的灯光将人们的面庞照亮。

  每天清晨,渡口就化身为临时收购点,岛上菜农们种植的时令蔬菜在此集结,通过渡轮跨越“天堑”,汇入城市供应链的浩荡长河。

  “装车!”随着菜贩的吆喝,茄子、苕尖、香菜依次过秤,箩筐在三轮车与渡船甲板间流转成链。随后船长拉响汽笛,渡轮犁开江面,载着满舱“一手新鲜”驶向江对岸,再由货车运到36公里外重庆江津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销售,成为城区餐桌上的时令风味。

  2025年4月20日,“背篓航线”向重庆巴南区中坝岛驶去。(无人机拍摄)" style="max-width: 100%;">

  如果说车渡是运菜出岛、运“财”入岛的乡村致富动脉,那么运行60多年从未停航的“正富2号”则是城乡情感交融的毛细血管。

  早上7点整,“正富2号”客渡船准时靠岸,船长易中林稳稳掌舵,轮机长易中荣在船头搭起跳板。这艘以他们父亲易正富命名的渡轮,从1959年的木桨摇橹到如今的标准化客渡,见证着“背篓航线”从乡亲们的“生存通道”升级为城乡共富纽带的历程。

  2024年12月22日,重庆巴南区大溪口客渡,村民在长江边洗菜。

  “以前运菜靠肩挑背扛,现在三轮车能开到江边,政府还补贴船费!”一位挑着箩筐的大爷紧了紧绳结,步伐轻快。自2019年“背篓航线”纳入水上公交体系以来,巴南区政府每年补贴55万元,村民乘船免费,岛外游客进出岛收2元客票。

  2025年4月13日,重庆巴南区,村民们在船舱内交谈。

  船舱内,背着背篓与箩筐的乡亲们摩肩接踵,易中荣穿梭其间搭手搬运。有老人摸出两枚1元硬币塞给他:“货票该收!你们搬上搬下辛苦咯!”易中荣连连推辞,最终拗不过乡亲们的坚持。这样“双向”的“不好意思”,成了航线上的日常温情。

  2024年12月22日,重庆巴南区中坝岛,蔬菜收购商用现金给村民结算菜钱。

  几分钟后,渡轮就到了对岸,村民们兵分两路:一拨涌入巴南区的鱼洞街道,赶在早上8点前,在划定的街边摆摊卖菜;另一拨转战菜市场里的农民直贸区。

  2025年4月12日晚,重庆巴南区中坝岛,中坝岛女婿骆健正在唱流行歌曲。骆健原来在外工作,1年前,他和妻子回到中坝岛将老房子翻修,现在主要经营民宿和餐饮。

  随着中坝岛农旅融合的开发,背篓航线”也悄然变身“观光热线”,让游客在岛上享受田园风光的同时,也让村民们有了更多收入。据了解,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中坝岛专门组织了蔬菜采摘节活动,融合采摘、美食、研学与野趣,为市民提供丰富的田园体验。

  2024年12月22日,重庆巴南区中坝岛,游客们从客渡船的窗口向外张望,岸上的游客们带着新鲜蔬菜准备返程。近年来,中坝岛发展文旅融合项目,不少游客会在周末和节假日乘坐“水上巴士”到岛上体验蔬菜采摘,品尝农家菜,“背篓航线” 正逐渐成为一条“旅游热线”。

  原本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如今也有不少选择回到岛上创业,经营农家乐和民宿。有的则当起“岛上候鸟”,乘周五晚班渡轮归岛侍弄菜园,周日下午携新鲜蔬菜返城。这种“半城半乡”的生活方式,恰是城乡融合发展最生动的注脚。

  刘嵩 摄影 赵丹丹 写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08日 04版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