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1年《牵挂》再次赴京演出,真的很自豪!”5月9日晚,华中农业大学大型原创志愿服务主题话剧《牵挂》在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倾情上演。
11年前的5月,北京国家大剧院的穹顶下,聚光灯同样照亮了舞台上这所学校的一群质朴青春面庞。很多参与者还记得,当最后一个音符在剧场中缓缓消散,观众席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许多人眼中噙着泪水——这部制作费仅5万元的校园原创话剧《牵挂》,以其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让专业戏剧界为之惊叹。
这部话剧由一级编剧、知名作家习志淦编导,以华中农业大学3名优秀学生代表——“感动中国”的徐本禹、献身支教的赵福兵和舍己救人的张瑜为原型,以主人公“张福禹”义无反顾赴湖北恩施乡村支教的感人故事为主线,通过四个家庭的对比冲突、三代人的命运起伏、两份情感的取舍,生动展现了当代青年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感人事迹。
《牵挂》演出后剧组主创人员合影。韩鑫垚/摄
初夏傍晚的北京细雨霏霏,微风轻拂,中央团校学术报告楼内的演出现场座无虚席。中央团校相关领导及团中央机关和直属单位干部等与来自全国各省(区、市)在中央团校学习进修的学员500余人一同观看。
19时整,伴着舒缓的音乐,演出大幕徐徐拉开,一段动人故事就此开启。主人公“张福禹”面对人生的抉择,毅然放弃保研资格奔赴湖北恩施凤凰岭小学支教,在乡村校舍用坚守丈量理想,用牵挂守护童心,用真情书写奉献。120分钟的演出,剧情丝丝入扣,情节波折起伏。演出结束,全场观众掌声如雷,起身向演职人员致敬。
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委书记吴亚静在看完话剧后表示,《牵挂》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一部生动的教材,它让奉献有了更真实的温度。她看到话剧中新一代青年对农村发展的无私奉献和深深牵挂,这不仅是志愿精神的传承,更是中国青年永恒的价值追求。
吴亚静说:“五四青年节前,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回信,表达肯定的同时更提出了殷切期望。作为在新疆工作的基层青年工作者,我将努力引导更多志愿者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扎根边疆奉献青春。”
《牵挂》剧社社长、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应用生物2201班石一萱说:“十二代演员接力讲述‘张福禹’的故事,这早已超越了话剧本身,不仅让我们在舞台与现实中读懂‘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和‘勤读力耕,立己达人’华农校训精神的深层含义,更激励着我们新时代青年坚定地走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力量。”
在《牵挂》剧社的排练场,一面照片墙记录着《牵挂》时光的流转。一代代演员的合影依次排列,每张照片上同学们年轻而自信的脸庞,年代虽有不同,但相同的是每个人的眼里都有光。照片中是华中农业大学各个专业的学生,有博士研究生,有硕士研究生,也有本科生,他们都因《牵挂》而感动,也因《牵挂》而相聚,他们不约而同地接过了“张福禹”“许思婷”“向幺妹”等角色的传承。
剧中洪校长扮演者、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机制2103班周靖琰,在刚上大学时利用暑期到广西参加了短期支教实践,也正是这个契机让他真正体会到《牵挂》这部话剧的意义,并参与到话剧的演绎中。
由于“洪校长”在剧中需要用恩施方言演绎,刚开始练习时周靖琰并不习惯,他的发音总是不伦不类,常常将一个词的发音反复练习几十遍,却依然不得要领,但他没有放弃。为了能更好地诠释角色,他收集了大量恩施方言资料,反复听、反复学,还主动向来自恩施的同学请教,让他们逐字逐句地纠正自己的发音。
在校园的角落里,常常能看到周靖琰一边踱步一边念叨台词的身影,嘴里还不时蹦出几句恩施方言,引得路人驻足侧目。就这样,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他逐渐掌握了恩施方言的精髓,也将洪校长这个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
《牵挂》剧照。">
随着北京演出的落幕,周靖琰与《牵挂》相伴3年的故事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这段故事永远是我人生的重要篇章,我会带着剧里的感动,继续在现实里把《牵挂》写成更长的美妙故事。”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工作2201班刘柏亨在剧中饰演爷爷许文澜,他至今难忘《牵挂》暑训的那段日子。
每年暑期,《牵挂》剧组的新成员都会提前返校,开始为期一个月的“暑训”,在酷热的排练场里,练嗓、运气、对词、站位、人物塑造……这些没有任何表演基础的学生从零开始学习话剧表演。年过七旬的习志淦老师依然会来到现场,与青年学生一起揣摩角色,推敲剧情和台词。除了台前的演员,幕后还有灯光、音响、舞美等各个岗位的学生默默付出。
“或许不是我选择了饰演这个角色,而是这个角色选择了我。”刘柏亨感慨,作为曾经的话剧“小白”,是习老师的悉心指导,让自己学会用眼神传递角色的情感,用声音塑造人物的灵魂;是同学们的相互鼓励,在他濒临崩溃想要放弃时,给予他坚持下去的勇气。如今,他不仅能站在话剧舞台上诠释角色的意义,更在这段经历中收获了成长,丰富了自己的人生。
刘柏亨说,这段在《牵挂》剧组的时光,是自己青春岁月里最珍贵的礼物,“何其幸运,能与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完成这场关于热爱与梦想的奔赴”。
从2013年首演至今,《牵挂》已成为华中农业大学最珍贵的精神仪式。每年9月,6000多名新生通过观看《牵挂》正式开启大学生活;6月毕业季,即将离校的学子又在露天剧场重温这部心灵史诗。每当毕业生们离开母校,走向社会时,总会想起剧中那句经典台词:“我愿是一滴水,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时,我愿毫无保留地再把它反射给别人!”
《牵挂》剧照。">
《牵挂》也走出了校园,已先后在北京、汕头、武汉等全国各地的大剧院、高校剧场公演70余场,引起热烈反响。参与舞台实践的学生也达六七百人,从第一代饰演张福禹的孙潇、饰演向幺妹的陈丽、饰演向前进的孙伟,到第十代剧社负责人刘杨昊等,他们在话剧的演绎中深受鼓舞。
他们中,有人循着剧中“张福禹”的足迹成为乡村支教教师,将青春奉献给中国农村的教育事业;有人考取选调生,在基层治理中践行“把青春写进大地”的誓言;还有人继续深造,用实际行动把论文写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广袤土地上。
习志淦说:“同学们不是在表演他人的人生,而是在寻找自己的使命。让更多青年在角色塑造中触摸时代脉搏,在舞台光影间叩问初心使命,这也正是《牵挂》这部剧最大的意义和价值。”
此次邀请《牵挂》剧社演出,也是中央团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激励新时代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和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回信精神、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的一次生动实践。
徐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14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