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芳)5月13日晚,由中国红十字总会指导的“与爱相髓,点亮生命”主题宣传活动在湖南省岳阳市举行。作为中华骨髓库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第2万例捐献者,00后大学生王俊涛接过了荣誉证书。
王俊涛是湖南理工学院大四学生,常年坚持健身的习惯让他作为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具有先天的优势。2021年夏天,王俊涛在校园献血车献血时,才得知造血干细胞捐献不是抽骨髓,而是像献血一样安全,当时就在心里埋下一颗种子——“挽救他人生命”。
“与爱相髓,点亮生命”主题宣传活动现场,第2万例捐赠者王俊涛。王主办方供图。
2025年春节期间,王俊涛接到电话,得知自己的造血干细胞通过了数万分之一的配型,和一个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他毫不犹豫同意捐献。
随着中华骨髓库的捐献者增多,很多人已经打破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就是抽骨髓的认知。湖南人民医院血液科教授刘灿告诉记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对血液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最早的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从骨髓中抽取。但是目前,除了半相合移植和重型再障还是会采集骨髓干细胞外,大部分造血干细胞采集已经告别了这种方式。20世纪90年代,陆道培院士就开始采用抽取外周血的方式采集造血干细胞:首先注射动员剂,把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再经过手臂静脉穿刺采集全血,最后通过细胞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血液依旧回流到身体内,形式与无偿献血采集血小板类似。
出于医学伦理原则,造血干细胞捐献一直坚持双盲原则,刚捐献了造血干细胞的王俊涛目前并不知道自己的受捐者是谁。
当晚的现场,有一对17年前的捐助者和受捐者也赶来了。在活动现场前,双方都严格遵循双盲原则没有见过面。
17年前的2006年,当时30岁的刘佳欣怀孕7个月,被确诊为髓系白血病M2,紧急剖腹产生下女儿后开始了漫长的化疗。当亲妹妹配型失败、从小相伴的堂弟临捐退缩时,这个年轻的母亲一度陷入绝望。
2008年,中华骨髓库传来消息:湖南理工学院学生李彩凤的HLA配型完全相合。彼时,李彩凤刚结束期末考试,还没来得及通知父母,就踏上了改变两个家庭的行程,奔赴北京。“她怕家人担心,就只身去北京了。”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回忆。
捐献完造血干细胞后,李彩凤在返回湖南的途中碰上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在车站苦苦等候一天一夜才回到家中。在寒风刺骨的天气,踏着齐膝的大雪前行,她的心情却是前所未有的轻松。
活动现场,两个延续17年亲情的“亲人”在热烈的掌声中紧紧相拥。刘佳欣说,李彩凤跟自己想象中的几乎一样,宁静、温暖而有生命的热度。李彩凤说,看到了自己当年捐献的人能生活得这么健康和精彩,一切都值得了。
“与爱相髓,点亮生命”主题宣传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中华骨髓库入库数据已达到360多万人份,成为世界第四大、亚洲第一大骨髓库,全球最大华人骨髓库。从1996年中国首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开始,累计捐献造血干细胞突破了2万例,其中,向国(境)外捐献超过400例。每一份跨越山海传递的造血干细胞,都是点燃生命希望的火种,更是人类守望相助的人道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