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公益

公益新闻 >> 正文

一群年轻人,去民勤种树

发稿时间:2025-05-16 13:48:00 来源: 人民网

  甘肃省民勤县涌入一群年轻人。

  民勤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是全国荒漠化、沙化最严重的县区之一。

  长期以来,民勤人在长达408公里的风沙线上种树压沙,建成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2014年至2019年,该县荒漠化面积占比从90.34%下降到88.18%。

  如今,一句“欢迎到民勤种树”,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让民勤被更多人看见。

  种树

  早春,微风,气温回升,土壤解冻,草木已过休眠期,正是种树的好时节。

  在民勤县收成镇兴隆村东南方向的腾格里沙漠边缘,记者看到打坑车在沙地里走走停停,留下整齐的圆坑。志愿者们跟着打坑车上前补挖,一个个长4米、宽2米的方格逐渐成型。

志愿者挖坑种树。人民网 刘文邦摄

  志愿者挖坑种树。人民网 刘文邦摄

  一个方格,就是一棵成年梭梭能固沙的大致范围。40厘米左右深的种植坑挖好后,梭梭、花棒、柠条等抗风沙的苗木被栽下,紧贴坑壁以防倒伏,接着是浇水、回填、压土……一天下来,又有100余亩沙地里“长”出了树苗,超过10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

  这是600多名志愿者一天的共同成果。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不少是90后、00后,有的已不是第一次来。

  一群年轻人,为何扎进沙漠种树?

  2024年春天播出的一档综艺节目让民勤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艰苦的治沙工作受到更多关注,陆续有人自发前来。同年11月,一名甘肃小伙喊出“欢迎到民勤种树”。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热传,网友纷纷留言响应。

  “我们不是来追星的,这里没有星,我们是来做事的。”来自苏州的白春瑶说,去年第一次来民勤,确实是受偶像影响,但自从踏上这片土地,看到风沙里的梭梭,她想的只是怎么把种树这件事做成。

  今年再次来到这里,白春瑶成了小组长,负责为几十人分工、讲解要点。种树期间,志愿者们有的住在夜间气温零下的帐篷、板房里,有的每天乘车从40公里外的县城赶到沙漠,再扛着铁锹步行半小时前往种植区,在日晒下挖坑、插苗、浇水。

  “大家都很认真地在做这件事。”许多细节让白春瑶觉得“这事儿能成”:“比如种树的顺序,去年是由近到远种,我当时就觉得,往远处走的时候,很容易踩到已经种好的树,没想到今年真的改了。”

  治沙

  60厘米左右的梭梭树苗,成年后能长到3米以上,根系深入地下,牢牢锁住沙土。

梭梭生长对比图。人民网 刘文邦摄

  梭梭生长对比图。人民网 刘文邦摄

  民勤位于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的夹缝之中,处于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北方防沙带”,是全国荒漠化、沙化最严重的县区之一,当地素有“十地九沙,非灌不殖”之说。

  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在这次的“种树热”背后,民勤人坚持种树压沙已有多年,石述柱、范玲花等老一辈治沙人的故事广为流传。

  网络上民勤种树的视频下,常有人留言问“怎么种,联系谁”。回复中,“小仲哥”和“马哥”被频繁提起。

  “小仲哥”名叫仲麟,民勤县西渠镇人,是一名95后。和许多民勤人一样,仲麟的童年记忆里总有漫天黄沙以及忙着种树、制作挡风墙的长辈,“印象最深的一次,风沙过境,天都是黑的。”

仲麟(左一)为志愿者分发树苗。人民网 刘文邦摄

  仲麟(左一)为志愿者分发树苗。人民网 刘文邦摄

  大学时,仲麟尝试在老家种下500棵梭梭,但由于经验不足,这批树最终成活的寥寥可数。

  “没有想的那么简单。”毕业前夕,仲麟再次回到民勤,作为志愿者参与春种。记录数据、反复试验,仲麟逐渐摸索出一套有效的种树方法——树苗种植深度在40厘米左右,顺风方向栽植。这样种下的梭梭成活率能达到80%。

  2023年,仲麟和十几名村民在兴隆村种下了300亩公益林,而后又将这里发展为仲麟生态公益林基地。2024年,5000多名志愿者在此参与种树。

  在距兴隆村百余公里的四方墩生态林基地,记者见到了有相似经历的“马哥”马俊河。

  80后马俊河也是土生土长的民勤人。2006年,在外工作的马俊河听说民勤绿洲未来可能会被两大沙漠侵吞,便回到家乡,发起“拯救民勤志愿者绿洲行动”。

  2007年以来,马俊河组织志愿者在民勤种树,开展生态治理,让8万亩沙地披上了绿装。“以前种下的第一批梭梭已经有5米高了。”

  “绿洲内部道路沿线、村庄周边的零星沙地治理,交给公益组织和当地干部群众。”民勤县林草局工作人员介绍,多方努力下,民勤已经形成了重点工程和社会力量结合的治沙格局,“青土湖、龙王庙、西大河等重点风沙口治理主要依托国家‘三北’工程。”

  近年来,民勤“沙进人退”的态势得到遏制,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了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干涸了50多年的青土湖也逐渐恢复水域面积,2024年达到27.65平方公里。

  可持续

  “多的时候,每天有七八百人来到基地。”

  截至今年5月中旬,仲麟发起的志愿种树活动已经有2.7万人参与。马俊河负责的四方墩生态林基地也已接待8000余人。

志愿者为新栽的树苗浇水。人民网 刘文邦摄

  志愿者为新栽的树苗浇水。人民网 刘文邦摄

  民勤如何接住这巨大的善意?

  “至少要让大家吃上一口热锅饭。”仲麟说,沙漠环境恶劣,风沙说来就来,搭建基地是为了能让志愿者就近吃饭,有休息的地方。

  名为“基地”,其实就是十几间板房和几顶帐篷,承担着住宿、接待、展览等功能。露天做饭,用水要从村里拉来,3月19日通电前,用电依靠太阳能光伏板。基地还委托了固定的车队,负责每天接送志愿者往返于种树点和县城之间。

3月上旬的仲麟基地。人民网 刘文邦摄

  3月上旬的仲麟基地。人民网 刘文邦摄

  “困难肯定是有,但基本都能克服。”兴隆村村委会主任潘从文是基地的“老熟人”,大家喜欢叫他“潘叔”。潘叔几乎每天都会来基地帮忙,“有啥干啥”,他的爱人则专门负责给志愿者做饭。

  “他们在尽力做到最好了。”住在基地的志愿者发现,有工作人员深夜悄悄给大家加炭火,“12点来了一次,凌晨3点来了一次。”

  基地之外,民勤县各部门和爱心企业也在出力:设立服务驿站,提供免费茶水,组织公益车队免费接送。团县委还设计了专门的证书,持有证书的志愿者在武威市可享受景区优惠政策。

  “一株梭梭从栽种到成熟要3年,期间要浇水维护,树种得越多,维护需求越高。”树种下后,仲麟后续计划发起公益林维护活动,巩固种树成果。

  “农民通过其他途径增收,才能少开荒、科学用水,从根本上缓解人水矛盾。”马俊河想继续通过电商帮扶计划,以产业稳定助力生态治理。

  3月种下的梭梭在5月长出了嫩芽。志愿者们在群里欣喜地聊着沙漠里的每一点变化,把亲身经历分享在社交平台上,又一批“想做点事”的年轻人被吸引而来。

  相关阅读

  种完树歇歇脚,来尝尝民勤蜜瓜

  到民勤种点啥?固沙植物图鉴

  来民勤,开启生态治愈之旅

  推荐阅读

  人民直击|探访河北三河招牌颜色“禁令”背后

  人民直击|老旧电梯更新,堵在何处?

  人民直击丨加力扩围,以旧换新如何更舒心?

  (责编:黄钰、申亚欣)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