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徐明皎
近日,一女孩劝阻吸烟被怼事件多次登上微博热搜。该不该劝阻他人在餐厅吸烟,谁应该出面劝阻,网上舆论争论不休。
类似事件在社交媒体出现时,支持和反对劝阻吸烟的声音常常同时出现,给当事人带来困扰,也让围观者在面临相似场景时困惑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据了解,截至去年5月份,全国已有24个省份、254个城市出台控烟相关法规。
受访律师表示,在禁烟场所,个人和场所管理者都有权利劝阻吸烟者停止吸烟,维护健康舒适的公共环境。建议制定全国统一的禁烟规定,减少公众对控烟问题的认知差异。
禁烟场所该不该劝阻他人吸烟
3月21日,一女孩在杭州一家餐厅就餐时,发现两名男士在抽烟。她起初想通过店员沟通,但“连续找了两名服务员要求他们去制止,结果服务员都是一副很为难的样子”,于是自己就直接上前沟通,两名男士当时满口答应。女孩结账时发现,他俩还在抽烟,在交涉过程中发生冲突。
多数网友对女孩的行为表示支持,“你太勇敢了,给你点赞”。也有部分网友质疑:“烧烤店那么大的烟,你咋不报警?”“有烟味可以回家吃或者换一家,你有什么权利阻止别人吸烟?”
本刊记者了解到,《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已于2019年1月1日施行,该条例规定“娱乐、经营性住宿和餐饮等室内公共场所在一定期限内为限制吸烟场所。”杭州市卫健委明确,2022年1月1日起,这些室内公共场合一律禁烟。
明明已经出台地方法规,为何还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
在湖南芙蓉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杜颖律师看来,尽管个别地方控烟条例已实施,但是很多人并不清楚某些具体规定——比如哪些地方不能抽烟,所以才会出现“我这样做,到底违不违法”的争论。
《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苗全军表示,部分场所的经营者或管理者对禁烟规定执行不到位,没有张贴禁烟标识或对吸烟行为视而不见,导致一些吸烟者误以为在这些场所吸烟是被允许的,也会让一些吸烟者对劝阻行为产生抵触情绪。
据了解,事发时该烧烤店未张贴禁烟标识。
“有人认为,没有标识就等于默认同意,但控烟条例属于法律法规,生效实施了就有效力,并不因为餐饮场所未贴标识而无效力。”杜颖说。
有人在禁烟场所吸烟怎么办
央视新闻的一则在线调查显示,约96%的网友表示自己吸过二手烟。据了解,除了一手烟、二手烟外,吸烟后残留在环境中的有害物质也会带来健康风险。
梳理各地控烟条例发现,各地禁烟范围主要有两类场所:一是公共场所、工作场所的室内区域及公共交通工具内;二是未成年人为主要活动人群的场所、文物保护单位等室内外区域。根据条例规定,个人和场所经营者或管理者都有权要求吸烟者停止吸烟。
苗全军建议,个人在劝阻吸烟时,“尽可能以礼貌友好的方式提醒吸烟者注意禁烟的规定,避免发生冲突威胁人身安全”。他提示,还可寻求场所管理者的帮助,通过“12345”或其他途径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
杜颖建议,可以现场取证,例如拍摄吸烟行为、场所未设置禁烟标识或管理方未劝阻的证据,固定侵权事实。对辱骂、威胁等侵权行为,可根据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的规定追究其侵权责任。如果遇到以暴力的方式公开侮辱,情节严重的,还可保留追究其刑事责任的权利。
场所经营者或管理者应尽到管理职责。苗全军将其核心责任总结为:做好禁烟宣传教育工作、在醒目位置设置统一的禁止吸烟标识和监管电话、不得在禁止吸烟场所提供烟具、对吸烟者进行劝阻、对不听劝也不离开的吸烟者进行投诉举报等。
杜颖建议,禁烟场所工作人员劝阻时注意方式方法,“最好援引具体条款以增强说服力”。
建议推动全国性控烟立法
因劝阻他人吸烟引发争执的事件频频在网络出现。去年年底,话题“徐娇劝阻男子餐厅内抽烟被抢手机”就曾冲上微博热搜。据报道,演员徐娇在长沙的某餐厅遇到一名抽烟的男士,店员劝阻无果后,徐娇自己劝阻时双方发生争执。
记者检索发现,截至目前,长沙市尚未有控烟条例,只在《长沙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中将“在公共交通工具、禁止吸烟的室内公共场所吸烟”列为不文明行为。
各地已经出台的控烟条例规定也不统一,比如上海市控烟条例将“人群聚集的公共交通工具等候区域”列为室外区域禁止吸烟的场所,北京、杭州等地则未包含此区域。有些地方条例将烟定义为卷烟、雪茄烟、烟斗,而上海和杭州等地则明确包括了电子烟。
近日,上海开始试点治理“游烟”,在8个中外游客密集的网红地标场所设置控烟标识、增加志愿者劝导、规范室外吸烟点等。
在杜颖看来,各地对“吸烟”定义及禁烟场所的差异,对管理方提出了更高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张贴“禁止吸烟”的标识,还得写清楚到底禁哪些。在流动人口密集的地区,管理方还需要主动了解所在地最新法规,调整警示内容。
杜颖认为,应推动出台全国性控烟立法,严格管控重点场所。她建议,在医院、机场和车站这些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制作全国联网的查询小程序,拿起手机扫个码就能知道当地能不能吸烟、哪里有吸烟点。
苗全军建议,制定国家统一的禁烟规定,统一电子烟管控、禁烟场所范围等核心条款。他还建议,在交通枢纽、旅游景点公示当地控烟规则,禁烟标识尽可能采用通用图标并辅以语言说明,以减少认知差异。
苗全军呼吁,“个人在非禁止吸烟场所吸烟的,也应尽量不影响他人并遵守文明规范,共同营造健康、舒适的公共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