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上午,2025“互联中国公益行动”启动仪式在云南楚雄举行。
本次活动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新华网、楚雄州委宣传部、楚雄州委网信办共同承办,旨在提升“一老一小”群体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推动广大群众尤其是“一老一小”共享数字化发展红利。中央网信办相关部门、部分省区市网信办负责人,云南省及楚雄州相关领导,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云南省主流媒体代表,公益机构及公益人士等16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场公益盛事启幕。
楚雄州作为活动举办地,坐拥“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绿孔雀之乡”四张世界级名片。近年来,楚雄州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与数字化治理领域成果斐然。“数智赋能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全国优秀案例》,“幸福里”智能劳务平台更是在全国推广,同时两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称号,展现出独特的发展魅力与创新活力。
启动仪式现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楚雄彝族服饰惊艳亮相。全国人大代表金瑞瑞身着绣满山茶、缀满银饰的彝族传统服饰登上舞台,与全国三八红旗手张丽琼一同分享彝绣产业借力互联网“出山出海”的精彩历程。而长达21米的彝绣长卷《清明上河图》堪称全场焦点,这幅凝聚着绣娘7年6个月心血的作品,运用150余种彝族传统针法,将北宋市井的繁华盛景细腻还原,每一针每一线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当画卷缓缓展开,其巧夺天工的技艺令现场观众赞叹不已,掌声经久不息。
如今,楚雄州深度挖掘千年彝绣价值,以“指尖技艺”撬动“指尖经济”。6万绣娘依托彝绣产业,实现“带着娃、绣着花、养好家”的梦想,推动彝绣产业年产值突破11亿元,成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更是将无数“妈妈”留在了家门口的温暖事业。
活动暖场节目《幸福里·幸福灯》以灵动舞姿,生动展现永仁县“幸福里”社区的幸福图景。作为“全国改革典型案例”,“幸福里”创新采用“订单式用工+技能培训+食宿保障”三位一体模式,已累计吸纳6927名产业工人,发放工资6295万元,助力农民蜕变为“蓝领工匠”。社区内,“幸福里·夕阳社区”借助智慧健康监测设备,为独居、失能老人提供实时监护;“幸福里·朝阳社区”依托“信息服务监管平台”,构建起县级部门、乡镇、学校协同的未成年人服务体系。这种“一老一小”关爱服务的“楚雄样本”,正通过“幸福里”智能劳务平台向全国推广。
启动仪式上,“一老一小”数字素养提升倡议正式发起,数字赋能“一老一小”公益项目同步推出,2025“互联中国公益行动”重磅发布。现场还举行了“行进式学习团团长”授旗仪式,并启动2025“互联中国公益行动”媒体记者云南采访行,全方位推动全民数字素养建设与适老化、适幼化公益生态发展。
活动期间,“行进式学习团”将深入楚雄州各县(市),以全媒体视角挖掘报道数字技术赋能“一老一小”服务的创新实践,全方位展现数字惠民的崭新风貌。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王祖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