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公益

公益新闻 >> 正文

12年坚守“环卫工人就餐半价”承诺

发稿时间:2025-07-04 10:52:00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通讯员 李小燕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毛浓曦

  走进清晨的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店头镇西域宫兰州牛肉拉面馆,许多忙完工作的环卫工围坐在一起等餐。店主马得成掀开热气腾腾的汤锅,将熬了整夜的牛骨汤舀进装了面的瓷碗,再端到桌前,像招呼老熟人一样和环卫工寒暄。

  店门口,“环卫工人就餐半价”的横幅十分醒目。从2014年营业第一天开始,马得成将这个爱心承诺坚持了十余年,温暖了小镇民众的心。

  十二年坚守一碗面

  14岁离乡学艺,马得成从甘肃农村辗转到浙江温岭,学做牛肉拉面的同时也学经营之道。随后,他在当地盘了一家面馆,自己当起了店主。2014年,马得成来到黄陵县店头镇开店,第一天便挂上了“环卫工人就餐半价”的横幅。口口相传之下,周边的环卫工都被吸引过来用餐。

  面馆的生意好,不只是因为价格便宜,更是因为诚信。为了保证品质,马得成坚持手工制作,选料严格把关,牛肉都是兰州冷链直送。新鲜的牛肉和牛骨,文火慢炖8小时,熬制出醇厚香浓的汤底;面粉选用当地优质高筋粉,经过反复揉、摔、抻,让面条筋道爽滑。

  开店12年来,牛肉等原料的价格一路上涨,面馆原本的定价就比较低,但马得成也坚持不涨价,环卫工花5元就能吃上一大碗牛肉面。“干这份工作的年龄都比较大,挺不容易的。每天天不亮就开始清扫街道,经常是风吹日晒,我就想用一碗热面表达敬意和关心。”马得成说,只要店不关,就把这件事一直做下去。

  马得成虽然只有34岁,凭借近20年的经商经验和亲和的为人,熟络的顾客都亲切地叫他“老马”。“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诚信。利润少一点没关系,只要他们吃得好,我就满足了。”老马因大家吃得舒心而开心。

  为更多户外劳动者提供便利

  这些年,面馆里发生了许多感人的事。有段时间,马得成留意到环卫工李大爷很少来店里吃面,一次在街道上偶遇,问及原因,李大爷说:“你背井离乡来这儿赚点钱,不容易,老给我们算这么便宜,你能赚个啥!都不好意思常去店里。”听了这话,马得成立即宽慰李大爷不用多虑,还特意叮嘱店员,把老年人吃的饭菜口感做得更细软、清淡些。

  冬天,马得成看到环卫工在店外哈着白气、啃着冷馒头,怪心疼的。他立即在店里摆出凳子让他们歇脚,接上热水、加热饭菜、拿出应急用药忙个不停。自那以后,不只环卫工,出租车司机、交警、城管、外卖员等户外劳动者都可以到店里歇脚,享受免费的便利服务。

  十多年的坚守,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拉面,成为小镇最温暖的风景线,老马的门店还获得了“工会爱心驿站”“石榴籽之家”等称号。受老马的影响,与他做了6年邻居的“老碗面”面馆的店主,也对环卫工、残疾人、退伍军人等群体给出就餐半价的优惠。老马俨然成了店头镇生意人的模范。

  组建爱心拉面队驰援震区

  马得成不仅为人诚信、善良,更有担当和大爱。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当晚,马得成便和十多位甘肃老乡商议,组建“爱心拉面队”赈灾。他将拉面馆暂停营业,给员工放了一个月假,贴出公告:“我的家乡地震了,我要回去支援。”

  天一亮,马得成和同乡们便采购了大口锅、和面机、面粉、饭盒、馒头等物资。准备好新鲜宰杀的牛肉后,他们开着三辆小车,满载着物资星夜兼程,在12月19日就赶到积石山县韩陕家村。

  “只想在灾区民众最需要的时候,做碗热腾腾的拉面给他们吃。”顾不上长途奔波的疲惫,大家立刻搭起棚子、支起炉灶,揉面、煮肉、熬汤,分工有序。从早上8点烧水起锅,一直忙到晚上八九点,就这样连着干了十多天。快要离开村子前,大伙儿还凑了两万多元,给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十余户人家捐款。

  一个多月后,老马的拉面馆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小镇居民们得知他在地震中的善举后,更加敬佩他,也更愿意来店里吃面。一碗拉面,承载着马得成诚信经营的初心和扶弱济困的善意;从街头善举到千里驰援,抻开的是面条,拉长的是大爱。

责任编辑:张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