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陈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雨彤)“亲爱的同学,学校已将一份暖心用餐补助打至你的校园卡上,请注意合理膳食、补充营养、安心学习。”在浙江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浙外”),一项充满温情的资助政策正悄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送去关怀。一段时期以来,学校推出的“暖心饭卡”行动,通过后勤大数据识别困难学生,无须学生申请,直接将暖心补助充值到学生饭卡,将精准帮扶化作无声暖流。
浙江外国语学院推出“暖心饭卡”行动,通过后勤大数据识别困难学生,无须学生申请,直接将暖心补助充值到学生饭卡。浙江外国语学院供图
该校党委学工部资助中心老师介绍,每个月通过食堂消费数据抓取中、晚餐用餐次数在40次以上且单餐消费低于平均水平的“隐形困难”学生名单,经辅导员复核,于次月将100元-150元不等的补助打入学生饭卡中,并每个月向受资助学生点对点发送补助到账的提醒短信。老师强调,这份名单只有校方和受到补助的学生本人知情。
这种每月“隐形到账”的资助方式,既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又充分维护其个人隐私。每年秋季学期末,为使学生安心复习和考试,学校还为所有在库经济困难学生发放300元-500元不等的餐费补助。
这样的暖心关怀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浙外构建“全方位全流程资助体系”的生动注脚。学校打造了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从经济保障到发展赋能的闭环式资助育人矩阵。实施“生至如归”三举措,在新生报到当天,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床上用品大礼包、爱心电话卡、入学第一餐暖心餐券等。开展“寒冬暖行”关爱活动,每年寒假前为所有经济困难学生发放返乡路费补助等,近五年已补助195万元、受益3712人次。建立家校“连心桥”,寒假期间,校、院领导以及辅导员、班主任等深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中开展家访。推动“保障+发展”双轮驱动,设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国(境)学习交流资助项目、暑期赴北大交流学习资助项目、毕业求职实习交通补助等。
该校党委学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入推进“阳光工程”,不断提升资助工作水平,让爱的阳光洒满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之路,赋能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