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 贺瑶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里装满了“幸福”:村口的一面墙上,挂满了100多位村民的笑脸;村里一面红旗造型的雕塑上,立着几个大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潭头村村民的幸福是具体的,用村民孙观发的话说,村子集中改水改电,改厕修路,家家户户住上了安全房、喝上了干净水、走上了平坦路,“像小花园一样住得很舒服。”
孙观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摄
7月11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参加“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时来到潭头村,听孙观发讲起了一句顺口溜:“梓山潭头,吃苦两头;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这是潭头村过去贫困的真实写照。
这几年,潭头村一直把发展的关键放在富硒产业和红色旅游产业上,通过走“产业富民、旅游兴村”的路子蹚出强村富民的路子。
这条路并不好走,关于如何让村子富起来,起初潭头村党总支书记刘连云也有困惑,他只能边干边摸索,“这几年为了发展,我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把人心拢起来,让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带群众一起干。村里刚开始种大棚蔬菜,有村民怕亏本不愿种,刘连云和村干部、党员一起带头领种,一年后看到了效益,村民也跟着一起干;第二件事是找到一条合适的产业路。富硒产业和红色旅游产业发展起来之前,村里也尝试过其他路子,都失败了,村里红色遗址多,土地的含硒量高,他就开始试种富硒水稻,挖掘红色故事,打造研学路线。
潭头村笑脸墙。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摄
“让村民得到实惠”是刘连云干的第三件事。发展富硒产业的时候,刘连云就推行“党支部+龙头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后来,村两委又牵头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吸纳村民入股合作经营,开发富硒餐饮、红色旅游、乡村民宿等特色项目。
2017年,孙观发贷款8万元,将自家二层空置的四间房铺上瓷砖,安上空调和热水器,办起了民宿,还在村里经营了一家小超市。孙观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的民宿有4个房间8个铺位,正常情况下,一个月可以挣5000多元,小超市收入也不错,还有入股分红。一年下来,有20多万元的收入。“现在,村里有了万亩富硒蔬菜基地,村民流转自家土地有收入,家门口务工也有收入。”孙观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