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公益

公益新闻 >> 正文

为爱坚守,用微小的光温暖童心——吴冬梅与“阳光驿站”的守望相助

发稿时间:2025-07-17 10:50:00 来源: 中国妇女报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

  记者 周玉林

  在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西泽村,40岁的吴冬梅是妇联主席,也是“阳光驿站”的专职志愿者。

  清晨,她送走上学的龙凤胎,便匆匆赶往集镇中心的驿站;夜晚,在整理完当日的活动资料后,还要辅导孩子们完成家庭作业。虽然有些辛苦,可每当街头传来孩子们清脆的“姨妈”“姑妈”声,吴冬梅总能从疲惫中攒出笑意。

  这个由她一手操办的“阳光驿站”,半年来已服务儿童1684人次,而她总说:“我能力有限,只能把爱分一点点给这些孩子。”

  “阳光驿站”的塑胶足球场,是西泽村最热闹的角落。这个2024年11月才建起的“阳光驿站”,藏着吴冬梅半年多的摸索与坚持。

  最初接手时,项目资料她都要反复核对才能提交,如今,她对工作已经得心应手。今年端午节前,她提前半个月就忙活起来:联系小组长通知孩子,给困境儿童打去一对一电话,还发动邻里老人编“蒜荷包”。那些用彩线缠绕独头蒜的荷包,手脚麻利的人也要编半小时,她和伙伴们一口气做了30多个。

  活动当天,孩子们在鸡蛋上涂鸦,鼻尖、脸颊沾着颜料,像落了彩虹。当吴冬梅把“蒜荷包”递过去时,孩子们小脸上的惊喜比颜料还要鲜亮,有的追着她学编法,有的举着荷包在球场奔跑。

  11岁的女孩小琳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从不肯来驿站。吴冬梅提着橡皮泥和彩笔上门,蹲在门槛上陪她画画,听她小声讲学校的事。她还跑了几趟村委会,帮孩子争取到农村低保最高档。

  孤儿小杰跟着叔叔生活,家里还有个智力残疾的姐姐。每次活动,吴冬梅都特意打电话提醒,活动结束会多塞几个卤蛋:“给姐姐带回去,热一下就能吃。”她还爱在奖品里藏“惊喜”——尺子袋里夹着纸条,上面是她一笔一画写的“每天进步一点点”。

  “这些事太小了,不值一提。”她总这样说。可对孩子而言,那30多个“蒜荷包”是端午节的仪式感,那声“姨妈”是久违的亲近,那些纸条或许是灰暗日子里的一抹光亮。

  有次入户,一个内向的孩子突然塞给她一颗糖:“姑妈,你上次说嗓子疼。”糖纸在手心攥得发皱,她却觉得“比任何奖状都暖”。

  “别叫老师,生分。”起初孩子们喊她“老师”,她总笑着纠正,“叫姨妈、姑妈,咱们是自家人。”时间久了,街上碰见,孩子们会追着她跑:“姑妈,今天有故事会吗?”

  半年来,吴冬梅在驿站服务了664小时,孩子们也回馈了自己的真心。有个孩子把她编的“蒜荷包”挂在书包上,逢人就说“这是我姑妈做的”;有家长告诉她,孩子睡前总念叨“明天要去姑妈那儿看书”。

  “我给的爱不多,可孩子回赠的,足够照亮往后的路。”吴冬梅说。如今,宣威市10个“阳光驿站”里,还有许多像她这样的志愿者,在琐碎里坚守,用平凡的付出温暖童心。

  夕阳下,驿站的足球场上,孩子们又在追逐玩耍,吴冬梅站在门口望着欢快的孩子,感到无比欣慰。 (文中儿童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张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