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公益

公益新闻 >> 正文

“小青椒”书写成都青年的时代答卷

发稿时间:2025-08-23 11:47: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近日,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在四川成都落下帷幕,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名运动员、教练员、技术官员依依惜别。比赛过程中默默服务的志愿者群体也在仪式中走上前台,站到聚光灯下向人们致意、道别。

  成都世运会期间,有8600多名赛会志愿者和近万名城市志愿者走进赛场、走上街头,为参会者和市民、游客提供服务。在闭幕环节向志愿者致谢是国际大型赛会的惯例,成都世运会闭幕时屏幕上播放的告别视频展示了他们的笑脸、汗水和忙碌的身影,现场志愿者眼含热泪,运动员和观众对他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群青年志愿者被称为“小青椒”,从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始,他们为正在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成都留下充满青春气息的时代注脚。

  烈日风雨之中,没有人想过放弃

  来自四川体育职业学院的“小青椒”饶婷婷没想到,在8月的成都,志愿者居然需要喝姜汤御寒。

  那是8月10日,成都世运会龙舟项目决赛在兴隆湖湖滨赛场举行。当天上午,赛场区域下着大雨,但比赛照常进行,志愿者顶着风雨按原计划开展工作。作为竞赛技术运行岗位的志愿者,饶婷婷负责在起点扶船、解绑绳索、为运动员递桨等工作。还有一些志愿者要跟大雨“赛跑”——舀出龙舟里的积水。

  风雨之中,气温骤降。负责扶船的志愿者穿着雨衣趴在码头上,衣裤全湿透。现场的志愿者团队负责人提前准备,让每名志愿者在上岗前喝防感冒冲剂,任务结束后又让每人喝了一碗姜汤。

  那天的经历,让她更真切地感受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她说,面对风雨天气,男生们把最重的任务都挑了起来,把更多的休息时间让给了女生。

  而在世运会开幕式前夕,成都出现持续高温天气,率先投入志愿服务的开幕式志愿者首先迎来的是高温考验。

  来自四川大学的志愿者胡可是开幕式引导员,开幕式前夕,她们每天都要在现场排练,为了预防中暑,藿香正气液等防暑药品是她们常备的物资。

  “没有人想过放弃。”胡可说,志愿者反而担心因为表现不够好而被刷下来。作为引导员,她们不仅在出发前要长时间站立,入场式全程还要举着引导牌长距离行进,并确保路线是笔直的。

  在开闭幕式现场,“小青椒”以“肌肉记忆式”的精准步伐引领运动员方阵入场;在主媒体中心,他们为全球记者提供赛事报道所需的办公、语言等各类服务;在世运村,他们是运动员们在成都生活的温情纽带;在竞赛场馆,他们织就赛会顺利运行的守护网……

  “你们是我见过最棒的志愿者”

  “小青椒”给外国运动员、教练员、技术官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不仅记住了志愿者胸前绿色的“小青椒”标识,更记住了“小青椒”为他们所做的一切。

  “你们是我见过最棒的志愿者。”在沙滩场馆中心,国际手球联合会沙滩手球委员会主席吉安皮耶罗·马西不吝对志愿者的赞美,“我会永远珍藏在成都的这段美好回忆,尤其是你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因为“小青椒”的存在,国际滑水联合会主席何塞·普列格甚至在成都“找到了家的感觉”。他说:“感谢成都以及志愿者为我们营造了宾至如归的体验,我们在此度过了快乐的时光。”

  世运会期间,意大利运动员路易莎和接待她的志愿者卢心语结下一段跨国友谊。路易莎罹患脊髓性肌萎缩症,瘦小的她只能依靠轮椅活动,不过,她是一位优秀的无人机竞速运动员。比赛期间,卢心语负责她的全程保障。

  休息时,路易莎向卢心语打听哪里能买到她身上穿的T恤。由于志愿者服装没有对外售卖,卢心语就把自己的衣服送给这位意大利朋友。离别之际,两位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共同期待着未来再相聚。

  在世运会这个国际交流的舞台上,“小青椒”在服务赛事的同时,也帮助外国友人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门。

  有一次返回世运村的路上,一位技术官员出现晕车症状。来自西南交通大学的随行志愿者庞子贺想起自己在网上学会的“生活小妙招”,他教那位技术官员按压手背虎口处的合谷穴,以此缓解身体的不适。这个小妙招果然奏效,也让外国友人感受到中医的奇妙之处。

  作为运动员、技术官员的随员,庞子贺大部分服务时间都和外国友人在一起,工作内容多而杂。特别是赛时,随员志愿者的职责是护航运动员准时参赛,并帮助他们与工作人员沟通。

  庞子贺在总结中写道,“这方寸之间的职责,不仅关乎赛程流转,更连接着人心冷暖”。

  世运会闭幕前夕,外国友人给志愿者的感谢信纷至沓来。一位棍网球运动员给西南交通大学的志愿者团队写了一封饱含深情的感谢信。信中说,正是志愿者的辛勤付出与温暖笑容,保障了代表团顺利入住与准时参赛,更让他们深深感受到东道主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

  人生的另一个课堂,青年的又一份答卷

  世运会是近年来成都举办的一系列重大赛事中的最新一场。2023年以来,成都市先后举办了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汤尤杯世界羽毛球男子和女子团体锦标赛等大型赛会。

  在这些赛会举办过程中,一大批青年特别是大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其中。他们交出自己的答卷,赋予“小青椒”这一形象越来越丰富的内涵,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收获成长。

  在此次世运会志愿者中,有一部分是参与过此前赛事服务的“老志愿者”。胡可就是其中一位,成都大运会举办时,她正在读本科,世运会举办时,她在读研。

  在这两次国际赛事中,胡可都以志愿者身份担任了开幕式引导员,且都是引导中国代表团入场。备战世运会期间,作为唯一有过大运会引导员经验的志愿者,胡可不仅要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还不时以学姐的身份向其他志愿者分享经验。

  从大运会到世运会,胡可更深刻地体会到个人与国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她说,引导员的状态,是赛事给观众、给参赛运动员的第一印象。“我们的状态,是传递成都热情的体现,也是在传递我们中国青年的形象。”

  世运会也像一个校园外的大课堂,让“小青椒”们学会以更大的格局、更宽的视野去看待世界。

  在正式开始服务之前,庞子贺一度担心自己的英语口语不够流利而影响交流和服务效果。然而服务结束之后他发现,语言的隔阂并不是沟通的鸿沟,热情才是架起不同国家交流的桥梁。

  在和不同国家运动员交往的过程中,庞子贺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文化、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以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志愿服务。庞子贺说,跨越国界的真挚情谊,生动诠释了体育精神如何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深厚纽带。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 实习生 王皓珂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23日 01版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