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公益

公益新闻 >> 正文

甘肃榆中灾区安置点:建设者昼夜不舍共筑“新家园”

发稿时间:2025-09-13 15:24: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

  初秋的马衔山脚下,机械轰鸣声昼夜不息。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马坡乡上庄村,200余名建设者正与时间赛跑,用汗水为受灾群众搭建“安心巢”。

  “黏土含水量大,基础处理得格外小心!”9月12日一大早,中铁二十一局榆中山洪灾害房屋受损农户集中安置房及基础设施配套工程项目副经理尹亮先踩着泥泞的施工便道,来到上庄村安置点指挥挖掘机平整场地。

  

  榆中县马坡乡上庄村受灾群众安置房建设工地,施工人员正在砌墙。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摄

  “这个安置点将为50户受灾农户提供新家,其中32户为80平方米户型,18户为100平方米户型,全部采用一层砖混结构。”尹亮先介绍,自9月1日进场清表以来,施工团队面临饱和性黏土带来的难题——土方开挖易陷车、渣土运输难卸车,施工队紧急铺设砂浆石临时便道,调配各类设备全部投入清土作业,在短期内就打通了施工通道。

  “钢筋得提前加工好,不能耽误后续砌墙!”33岁的钢筋工辛顺擦了擦额头的汗珠,手中的工具仍不停歇。来自武威市古浪县农村,辛顺自9月1日到岗后便没回过家,每天从早上7点干到晚上7点,遇上赶工期还得再加班2-3小时。

  和辛顺一样坚守的,还有50岁的项目部临时党支部副书记雷恒军。自8月15日提前进场参与道路清理整治,雷恒军带领团队搭建临时食堂、协调废弃小学作为住宿点,解决200多人的后勤保障问题。“每天下午3点开现场会,进度、质量、安全三件事,发现问题当场解决。”雷恒军说,为了赶工期,团队实行24小时倒班制,土方作业、混凝土浇筑常通宵进行。

  

  施工人员在架设地基施工挡板。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摄

  “晚上12点也要来巡查,质量和安全不能打折扣!”作为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29岁的榆中农投公司青年员工刘哲明每天“泡”在工地上,从清晨7点到深夜巡查,全程监督施工进展。他介绍,目前项目已全面打开工作面,施工进展良好。由于乡村道路狭窄,偶尔出现材料运输拥堵,但通过优化调度、增加机械投入,施工进度始终按计划推进。

  在这片曾遭山洪侵袭的土地上,建设者的坚守不仅筑起了房屋,更温暖了人心。上庄村村民王芳娟如今成了项目部的帮厨,“房子冲毁后,我在这干活有收入,也盼着早日住上新家。”

  据介绍,截至目前,中铁二十一局在榆中灾区受灾群众安置点项目已累计开挖外运土方10余万立方米,在平整场地的同时,还帮群众清理农田碎石,提前收集弃土为后续农田修复做准备。

  机械轰鸣中,一层砖混结构的房屋雏形渐显。这群年轻的建设者正用昼夜不停的攻坚,让受灾群众的“安居梦”一步步照进现实。

责任编辑:潘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