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公益

公益新闻 >> 正文

东博会“小青芒”用“青春算法”架起跨国桥梁

发稿时间:2025-09-22 15:18: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 实习生 卜小钊 赵思尧

  志愿者姚翠燕为外国展商发放AI助力卡。受访者供图

  “即使是在休息时间,只要还穿着这身志愿者服装,我就不会松懈。”提起这些日子的志愿服务经历,姚翠燕语气坚定。

  9月17日至21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暨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南宁如期举办。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场馆内外,863名像姚翠燕这样从高校层层选拔出的“小青芒”志愿者,活跃在场馆咨询、项目推介、现场翻译等各个岗位,用青春力量为盛会保驾护航。

  共青团广西区委志愿者指导中心主任周岚介绍,本届东博会首设人工智能志愿服务岗,128名具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业背景的志愿者,在现场提供技术应用辅助和智能服务引导。此外,还创新构建“中国志愿者+东盟留学生志愿者+AI助手”协同服务模式,让志愿服务更精准、更高效。

  走进东博会人工智能专馆,AI大模型、机器人、AI穿戴设备、智能应用等科技展品琳琅满目,展馆内人流如织。身着白绿配色志愿服的“小青芒”穿梭其间,成为一道温暖而专业的风景线。

  9月17日,姚翠燕轮休间隙参观展区时,被一位从上海前来观展的女士叫住问路。她不仅详细指引,还主动为其介绍展馆中的特色AI展品。

  这份从容来自充分的准备,作为广西财经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的大四学生,自通过选拔后,她就反复查阅资料,梳理AI产品的技术原理与应用场景,还对着室友模拟提问,把“机器学习”“智能交互”等术语转化成通俗语言,让讲解既有料又有趣。

  志愿服务过程中,主办方首次推出的“AI东博”智能体成了她的得力助手。一次,有观众询问某展馆位置,她迅速通过智能体查询最优路线并提供清晰指引。她表示,科技赋能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更拓展了志愿服务的深度与温度。

  “您好!往东门方向直走200米,就能看到购票点,线上扫码也能预约。”

  9月20日上午9时,在东博会会场对面街头的南宁市青年志愿者服务站,泰国留学生白璐星用流利的中文为观众和市民指路。烈日下,她的T恤后背已渗出深色汗渍,但始终保持微笑。

  服务站点内,同样来自泰国的广西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志愿者吴语嫣正用中文帮一位阿姨兑换零钱。为了做好服务,她提前几天就把南宁主要的地铁线路和交通枢纽的信息背了好几遍。“这段特殊的志愿服务经历,不仅让我提升了中文沟通能力,更让我学会了如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依托校地合作机制,今年南宁首次将东盟留学生纳入东博会城市服务志愿者队伍。”共青团南宁市委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部长陈素山表示,招募东盟留学生志愿者是东博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创新突破。“他们既是服务者,更是文化使者。他们用母语和文化背景,能更好地衔接东盟友人的需求,也让中国游客感受到跨国界的友好。”

  9月17日11时30分,南宁国际会展中心D区二层印度尼西亚展厅内,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越南语专业的文其龙正拿着平面图对展厅内的企业位置做最后一次核对。一小时后,这座展馆将迎来东博会的第一批参观嘉宾。

  身为印尼馆统筹协调部志愿者,文其龙知道,服务该展馆的志愿者对确保展会有序进行有着重要作用,也会影响不少外国参展商对本届东博会的第一印象。

  为了这次东博会,文其龙专门学了“欢迎来到中国”这句话的印尼语。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他了解到,许多展商都将东博会视为他们打开直接进入中国—东盟市场的一扇大门,所以非常珍惜这个平台。“我还记得一位来自印尼的食品商说,这是他参加过‘最有序、最专业’的展会之一。”

  “我不太能用普通话沟通,多亏了志愿者帮我翻译参观者说的一切。”来自马来西亚的参展商Nurfarhana对“小青芒”赞不绝口。

  “志愿者的帮助非常周到,让我感到很温暖。”Nurfarhana表示,志愿者不仅协助语言沟通,还主动、专业地向观众介绍马来西亚咖啡的特点。更令她欣喜的是,许多观众在踊跃品尝自己的咖啡后,都会露出满意的笑容。

  “这一切让人非常高兴,明年有机会我一定还要来!”本届东博会尚未落幕,Nurfarhana就已许下来年的约定。

责任编辑: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