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夜幕降临,陕西省西安市工人文化宫普拉提教室里,学员尚鑫正在瑜伽垫上认真拉伸。这是她第3次参加职工夜校的课程。“职工夜校让我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体验到了不一样的生活乐趣。”尚鑫笑着说。
像尚鑫这样的学员在西安各工人文化宫比比皆是。从传统的技能培训到书法、秦腔、AI基础应用、剪辑等多元化课程,西安市总工会与时俱进提升服务,丰富职工夜校的课程,更好满足职工“充电”赋能的需求。现在,“白天上班,晚上学艺”已成为许多西安职工的新选择。
古都夜生活新画幅
杨尚育在小寨工人文化宫学习无人机课程,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进行无人机实操练习。“我的无人机买了很多年,但没有经过专业学习,一直不敢飞,看到工人文化宫开设无人机方面的课程,立马报了名。”像她这样在夜校重拾兴趣的年轻人,正成为文化宫里的新风景。
不少年龄稍长的职工更是文化宫的常客。“用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缓慢均匀,声音集中在鼻腔和头腔……”跟着三意社秦腔演员屈苏红学习发声技巧和唱、念、做、打,冯小安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今年59岁的他是一位资深戏迷,也是土门工人文化宫秦腔课的一名学员。
边家村工人文化宫的书法教室墨香四溢,陕西省书协理事、西安市职工书协副主席赵刚正在为学员授课。“这期课程主要针对书法零起点和隶书爱好者开设,共设10讲20节课,涵盖隶书章法布局、集字创作及书法欣赏等内容。”赵刚说,每一位学员都认真听讲、练习,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职工们对书法的热爱。
纺织城工人文化宫职工夜校暑期拳击集训班里,拳头击打护具的闷响在训练馆内炸开,汗水随着一记凌厉的摆拳甩落在拳台上,学员们正在这里上演一场“硬核”对决。
……
文化宫里的一幕幕生动场景,勾画出古都夜生活的新画幅。
让职工重回“学校和乐园”
自今年4月起,西安各个工人文化宫整合课程项目,通过工会搭台、专业授课、职工受益的模式,统筹规划,利用“指尖工会”线上报名系统,为职工打造“八小时之外”的“学校和乐园”。
“报名人数远超预期,课程供不应求。”西安市工人文化宫培训部负责人白宇洋坦言,现在职工夜校文艺类课程占了大头,大家开始在“八小时之外”享受生活。
记者看到,如今各个工人文化宫的职工夜校,声乐、普拉提、舞蹈、书法等课程备受欢迎。
“过去工人文化宫受众以中老年人为主。”边家村工人文化宫职工夜校负责人聂朝莉介绍,随着职工夜校的火爆“出圈”,工人文化宫整合原有资源,迅速“引爆”职工的热情,大量年轻人纷纷加入。
“很多学员说,年轻时没条件学的爱好,在这里实现了。”纺织城工人文化宫培训负责人牛菁说,过去职工对文化宫的认知多停留在“能放电影”,如今职工夜校让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来,新的需求正塑造着文化宫的新貌。
“市面上一节课程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而文化宫坚持公益办学原则,职工夜校基础课程免费向职工开放。”土门工人文化宫工作人员说,尽管如此,职工夜校的师资力量也不容小觑,部分课程聘请行业内知名专家授课,组建师资库。
向制度化体系化服务转变
西安市总工会最新出台的《加强市总直属工人文化宫职工夜校管理十条措施》中,“标准化”是一个关键词。西安市总不仅明确了职工夜校的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和运营规范,还试图通过制度化的管理,让职工教育真正成为一项可持续的公共服务。
10条措施中,首次提出的“统一调配”机制以及季度协调会制度,使全市工人文化宫的场地、设备和师资实现共享。这种集约化管理模式,既能避免重复投入,又能让优质资源流动起来,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工人文化宫的软硬件水平。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安市总在职工夜校中建立课程动态更新机制。每期课程结束后都进行评估,及时淘汰过时内容,引入新技术、新方法。
目前,随着10条措施的落地,西安工人文化宫职工夜校正从零散的活动型服务,向制度化体系化服务转变。
如今,各个文化宫每期课程报名“秒光”,学员年龄横跨20岁至50多岁,覆盖机关、医院、学校、新业态从业者等多元群体。“自从职工夜校‘火’了,越来越多的职工群众发现文化宫并非‘老年活动中心’,而是职工提升自我的阵地。”白宇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