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公益

公益新闻 >> 正文

“心灵阳光”照进百米井下

发稿时间:2025-10-20 15:03:00 来源: 《工人日报》

  “王师傅,您的‘耳朵响’是心里的那股劲绷得太紧了。”近日,在陕煤集团黄陵矿业公司一号煤矿心理咨询室,工会干事张静指着生理反馈仪上跳动的曲线给矿工王建军分析。这个平日里雷厉风行的汉子,最近因为母亲的病情寝食难安,来到“暖心小屋”后紧绷的肩膀才慢慢放松下来。

  据悉,科技手段、管理水平的现代化早已使煤矿的安全水平今非昔比,但即便是每天深入井下的老职工,仍然时刻感受着井下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五害”的压力。对此,黄陵矿业公司一号煤矿工会用一间心灵驿站、一支专业队伍、一系列暖心服务,为矿工撑起一片晴朗的心灵天空。

  从“冷清地”到“掏心窝”

  谁能想到,这个如今矿工们没事就来坐坐的心灵驿站,几年前还是门可罗雀的冷清地。

  “心理咨询室要‘火’起来,得有既懂煤矿又会做思想工作的人。”一号煤矿工会主席王新尹告诉记者,2018年,矿上升级改造心理咨询室,走出“内育外引”的路子。鼓励政工干部通过培训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邀请高校教授、资深心理咨询师来矿授课,课程内容全是矿工最关心的家常事,课堂里总是坐得满满当当。

  更贴心的是一支“土洋结合”的服务队。26名从一线挑出的知心大哥、热心嫂子成了“本土咨询师”。安监员王建斌就是其中之一,他黝黑的脸上总挂着微笑:“咱矿工心里有事不爱跟外人说,但跟一起下过井、吃过苦的弟兄能掏心窝子。”一次夜班后,掘进工小李蹲在井口抽烟,一直不说话,王建斌拉着他在休息室坐了半夜,听他讲起孩子上学的难处。后来矿上出面与学校对接,解决了孩子的就学问题,小李下井时脚步都轻快了。

  从“闷心里”到“有人帮”

  “以前有事憋在心里,现在烦心事有地方说、有人管,干活都踏实。”通风队职工冯佳说。为了让心理服务随时在线,矿上搭起“线上+线下”两张网:线上的“心灵树洞”能匿名留言,再小的事准有回复;线下“心理服务直通车”更灵活,服务队揣着记录本,记下矿工需要解决的桩桩件件。

  矿工常年倒班顾不上家,夫妻沟通少、老人孩子没人管,这些家务事往往变成工作中的烦心事。心灵驿站索性把服务触角延伸到家庭,让家属成了心理健康的“同盟军”。

  家属协管工作室的墙上,挂满了职工和家属送的锦旗。协管员班长梁娜说起矿嫂们的能耐,眼睛都亮了:“班前会安全排查、家里矛盾调解、安全月慰问演出,咱啥都能干!”选煤厂职工贺望峰和妻子陈玉萍这两年总为儿子买房的事吵架。贺望峰下班就想躺平,陈玉萍愁得睡不着,见面就拌嘴。梁娜了解后,给两人开方:让贺望峰每天回家说十分钟班上的事,哪怕是“今天食堂的西红柿泡馍真香”;帮陈玉萍找了份家属协管员的活儿补贴家用。如今夫妻俩多了份了解,感情“比年轻时还热乎”。

  从“习惯性违章”到“我要安全”

  井下作业,有些违章行为的根子在注意力不集中、心存侥幸、家庭压力大。心灵驿站把心理服务融入安全管理,引导矿工实现从“习惯性违章”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安全帮教不能光开罚单,得走进心里。”安监员王建斌是出了名的“帮教专家”。矿上创新推出“心理画像+情景重塑”模式,给每位“三违”职工建档案,分析是习惯不好还是压力太大、是技能不足还是认知偏差,找到原因,及时帮教。

  运输队职工小吴连续两次“人车未停稳就下车”,沙盘测试里的“断裂轨道”暴露他的心事——亲戚刚因车祸去世,想着赶紧去帮忙料理后事。心理咨询师为他量身定制“脱敏训练”,让他在模拟车场练“停稳数3秒再下车”,还跟他聊“你手里握着的是全家的幸福”。半个月后,小吴的操作规范多了。

  此外,工会调研发现,矿工的压力不光来自井下,“8小时外”生活单调也是原因。对此,矿上成立职工作协、篮球协会等,让兴趣爱好成解压良方。足球赛、演讲比赛、主题征文……矿区的文化生活越搞越红火,矿工们的压力悄然消散。

责任编辑: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