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2024年3月,李艳在松桃苗族自治县群希中学为全体师生宣讲如何防范校园欺凌。 资料图片

图为2023年9月,李艳走进甘龙镇中学为女学生开展防性侵讲座。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范天娇
本报通讯员 赵多普
31面锦旗挂满白墙,每一面都写着“为民维权、法治先锋”;31封感谢信整齐叠放,每一封都细述着动人的援助故事。从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回到安徽淮南后,中国“1+1”法律援助志愿者律师李艳每每看到这些满载情谊的锦旗和信件,就会想起与苗族群众相处的点滴时光。3年时间里,她用脚步丈量过苗乡的每一个村寨,把法律的温度送到群众心坎上,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情缘。
2021年,初到援助地松桃,李艳面临的第一道坎便是“语言壁垒”——苗族群众日常交流以方言和苗语为主,晦涩的词汇、独特的语调,让法律沟通成了“隔空喊话”。
“法援律师不能和群众‘说不上话’,更不能让他们觉得‘法律离自己很远’。”抱着这样的信念,李艳开启了“语言攻坚”:白天跟着当地司法所同事走村入户,一边协助工作,一边逐句学方言,遇到听不懂的表达就记在笔记本上,反复向村民请教;晚上回到宿舍便练习发音,把常用法律术语转化译成方言短句,练到口干舌燥才罢休。
一个月后,李艳不仅能顺畅听懂当地方言,还能用简单的苗语跟老人、孩子打招呼,一句“老乡,你的事我帮你想办法”,瞬间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为了覆盖更多特殊群体,她又主动自学手语,在接待听障群众时,既能用手语解释法律程序,又能通过文字细致沟通诉求。
这个常常穿梭在崎岖山路间,挎着帆布包,背着案卷与法律文书的瘦弱身影慢慢走进群众心里。2023年,一起涉及22名残疾工人的维权案,让大家彻底记住了这个“为老百姓拼到底”的李律师。
当时,松桃某工厂因环保问题关停,22名残疾工人近3年的赔偿款却迟迟没有着落。工人们多次奔走无果,看着手里残缺的工资条、模糊的考勤记录,几乎失去了希望。接手案件后,李艳第一时间梳理线索,发现工厂注销后,关键财务凭证、用工记录散落不全,“证据不足”成为最大阻碍。
“再难也要找到证据,不能让大家流汗又流泪。”李艳一次次往返县税务局、残疾人联合会,调取工厂纳税记录、工人社保缴纳凭证,又逐一联系工厂原负责人、知情工友,固定证人证言。
证据链初步完善后,她连夜为22名工人代写仲裁申请书,逐页核对信息、补充细节;案件进入仲裁程序后,她又多次与检察机关沟通,详细说明工人的困境与案件的社会意义,推动检察机关依法出具支持仲裁材料。最终,仲裁机关全额支持了残疾工人的诉讼请求。
“李律师,谢谢你,我们终于能过个安心年了。”今年春节前夕,当43万余元赔偿款陆续打到工人账户时,大家拨通李艳的电话,哽咽着感谢道。
这样的温暖时刻,在李艳的法援生涯中还有很多。3年来,她累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60余件、代书法律文书300余件,解答群众咨询1000余人次;成功化解6起涉众重大复杂纠纷,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900余万元。
“办一件案子,救一个家庭;播一片法治种子,能护一方平安。”在李艳看来,法律援助不仅要解决“眼前事”,更要铺好“长远路”。她发现,松桃部分青少年因缺乏法治意识误入歧途,这让她下定决心,要把法治课开进学校,让孩子们从小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于是,李艳主动联系松桃各乡镇学校,开设“法治小课堂”。她不照本宣科,而是用模拟法庭、案例故事等生动形式,教孩子们辨别校园欺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遇到性格内向、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她又牵头成立“袋鼠妈妈心理咨询室”,联合当地教师、志愿者为青少年提供心理疏导,填补了松桃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导中心的空白。3年间,她开展各类专题法治讲座10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3万余人,越来越多的苗乡百姓开始懂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
2024年7月,3年法援期满,李艳回到了淮南。但她的法援脚步并未停歇:磨破边角的帆布公文包依旧随身,她继续办理本地法律援助案件,走进校园开展普法宣传,参与社区公益法律服务。2024年2月,李艳入选了2023年度安徽省司法行政十大榜样人物,今年9月荣获淮南市劳动模范称号。
“群众的认可,比什么都珍贵。”李艳带着这份珍视,继续行走在法援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