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公益

公益新闻 >> 正文

北京市东城区创新推出48家“养老+家政”一体化服务模式站点 养老驿站升级,家政人员暖心

发稿时间:2025-10-30 11:18:00 来源: 《工人日报》

  阅读提示

  今年,北京市东城区创新推出“养老+家政”一体化服务模式,将全区48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全部纳入“养老+家政”服务网络,增设“家政服务人员爱心角”,家政服务人员可以在这里喝口水、歇个脚、充个电。

  近日,奔波在城市楼宇间的家政服务人员在北京市东城区有了专属“能量补给站”。

  今年,东城区创新推出“养老+家政”一体化服务模式,将全区48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全部纳入“养老+家政”服务网络,增设“家政服务人员爱心角”,家政服务人员可以在这里喝口水、歇个脚、充个电。同时,依托全区养老护理员培训项目,将家政服务人员纳入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家政服务人员专业技能,推动养老资源与家政力量深度融合。

  驿站升级,打造服务“暖心站”

  下午4点,刚完成6小时保洁工作的家政服务人员金铁英,满头大汗地走进北新桥街道海运仓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卸下装满清洁工具的双肩包,拿出保温杯接上满满一杯温水,然后在“家政服务人员爱心角”坐下来,“这里就是我的能量补给站。”她说道。

  金铁英从事家政服务工作已10余年,“平均每天要接两到三单,入户打扫卫生,每单都是3小时起步。”家住东五环的她,到二环内入户时,需要乘坐1个多小时的地铁。在两单服务的间隙时间,她有了歇脚的地方, “这里有免费热水,还能充电。最近又增设了‘家政服务人员爱心角’,我们有了专属的休息区,爱心角还为我们准备了急救医疗包,真是太贴心了。”

  喝口水、歇个脚、存下包、充个电、借把伞、测健康……全区48个“家政服务人员爱心角”,让曾经服务间隙无处落脚的家政服务人员,有了暖心中转站。

  “前段时间天天下雨,我结束了上一单,距离下一单还有20分钟,回家来不及,又没地方去,我就跑进驿站来躲雨。”家政服务人员乔玉敏说。让她感到暖心的是,龙潭街道幸福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工作人员不仅为她送上了热水,还把雨伞借给她用,“我当时特别感动,心里暖暖的。”

  延伸服务,拓展关爱新举措

  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还在“家政服务人员爱心角”的基础服务之上,结合家政服务人员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提供更多延伸服务。

  宛春妹是一位全职宝妈,自去年开始,她利用照顾孩子以外的闲暇时间,在朝阳门地区兼职做家政,“我主要是上门帮老人家擦擦玻璃、清洗抽油烟机,需要的清洁工具比较多,而且每次服务项目不同,需要的工具也不一样。”

  宛春妹身材娇小,装满工具的双肩包往往压得她驼着背。今年4月,朝阳门街道新鲜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正式运营,她找到站长李磊商量,想把工具包放在站里寄存,双方达成一致:宛春妹每次上门服务时过来取需要用的清洁工具,定期把所有工具带回家清洁消毒。自此,驿站成了她的清洁工具中转站,减轻了很多负担。

  李磊说:“驿站还为家政服务人员免费提供自制的药食同源代茶饮,并提供优惠餐食,让家政服务人员歇得好、吃得好。”

  不同于一般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海运仓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有专门的家政服务人员办公室,用于承接本区域的接派单工作。站长杜亚玶介绍,站里不仅有保洁和保姆,还有理发师、修脚师、按摩师。除了必要的上门服务,理发师、修脚师、按摩师全天候驻站,为来驿站的老人服务。杜亚玶说:“在服务老年人以外的闲暇时间,如果家政服务人员有需求,也可以在驿站享受理发、修脚和按摩服务。”

  专技赋能,构建人才成长链

  东花市街道南里东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是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综合示范中心,由北京诚和敬驿站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运营。据站长张辉介绍,整个公司共有800多人的护理团队,团队成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张辉说:“这些养老护理员也是家政服务行业的一员,经过专业的培训,技能和素质都有了很大提升。”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每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都在门内外的显著位置,张贴了《养老+家政服务项目清单》,详细公示了服务内容。龙潭街道幸福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站长孙酉珈说:“亮出服务清单,家政服务人员就会更放心、大胆地走进驿站了。无论是家政服务人员,还是外卖员、快递员,驿站的大门永远敞开。”

  采访中,4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站长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将进一步细化服务项目,在不同季节为他们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

  东花市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街道将聚焦家政服务人员需求,联动辖区资源拓展技能提升、政策解读等延伸服务,让驿站从“温馨补给站”升级为“成长充电站”,构建起“为老服务”与“为服务者服务”联动的温暖生态。

责任编辑:陈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