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的东北,暮色来得急切。傍晚6时,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朝阳村已浸入夜色,明亮的灯光在村图书馆亮起。
步入这间乡村图书馆,空间豁然开朗,各式书架林立。几个年幼的孩子围坐在暖黄色的圆桌旁,一起阅读童话绘本。不远处,年龄稍长的孩子们在值班老师的陪伴下伏案学习。轻轻的翻书声,沙沙的写字声,还有老师温柔的叮嘱声,交织成一支乡村小夜曲。这温馨的一幕,是朝阳村“小课堂”活动班的日常。
开在图书馆里的小课堂
孩子们读书的身影,将朝阳村党总支书记韩丽的思绪带回2019年的一个傍晚。“那天,校车停到村口,一个小男孩背着书包走回家。突然,路边窜出一条高大的野狗,一下把孩子吓哭了。”韩丽将小男孩抱到办公室,“原来,孩子的母亲下班比较晚,父亲常年外出务工,放学后的几个小时,这孩子常常无人看管、无人陪伴。”
发现男孩喜欢看书,韩丽便将他带到村里建好一年的图书馆中,看着他认真阅读的背影,还有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韩丽产生了一个想法。“如今,村里的三产融合越做越好,家长们要么在合作社种田,要么在企业上班,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同时,陪伴孩子的时间也在减少。有些孩子们放学后的一两个小时处于无人看管的‘空窗期’,村里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说干就干,韩丽和村干部开会讨论,决定以村图书馆为场地,免费开设朝阳村“小课堂”活动班。每天放学后,没人陪伴的孩子们可以到图书馆看书学习,村干部轮班值守,这样既为家长减轻了负担,又为孩子们提供了安全放心的学习环境。
从只有两三个孩子“报到”,到17个孩子一起学习,“小课堂”活动班一办就是6年,规模逐步扩大。“到这儿来的孩子多数处于幼儿园至小学阶段,大家每天一起写作业、听故事,图书馆里总是热热闹闹的。”韩丽说,值班的工作人员不仅指导孩子们做功课,发现哪个孩子心情不佳、情绪不对,还会将他们拉到身边聊天、谈心。“小课堂”不仅成为村里孩子们学业的“加油站”,还成为大家心灵的“避风港”。
小课堂见证“大改变”
暖心陪伴带来显著改变。小课堂见证了许多孩子的成长。
一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刚来时沉默寡言、缺乏自信,值班老师在陪伴他学习之余,跟他讲述自己儿时的家庭环境,分享自己的蜕变故事。“你现在的条件比我小时候好多了,以后肯定比我强。”“你学习进步太快了,太厉害了,大家一起给他鼓掌!”在村干部一次次真诚地鼓励下,男孩渐渐开朗起来。
还有一个跟老人生活的孩子,起初对学习毫无兴趣。韩丽没有生硬地说教,而是引导他:“爷爷奶奶种水稻,从插秧到收割,累不累?你好好学习,将来或许就能让他们生活好起来,不那么辛苦。”她告诉对方,学习不仅是为自己,也能给照顾他的老人争口气。如今,这个曾经厌学的男孩已经考上了重点高中。
“一些喜欢打架、抢书的‘淘气包’,也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悄然改变,主动给低年级的孩子们讲课文,还会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可懂事了!”提起孩子们的变化,韩丽十分欣慰。
2024年,朝阳村图书馆被吉林省妇联评为亲子研学阅读基地和省妇联爱心妈妈驿站。“小课堂”的活动内容也愈发丰富,不仅吸引了村里的家庭积极参与,还吸引了来自内蒙古、新疆、北京等地的家庭前来研学。
“如今的‘小课堂’,不只是陪写作业的地方,还成为助力孩子全面成长的广阔平台。”韩丽介绍,值班老师会带孩子们下田插秧、在稻田抓小龙虾、制作泡菜和打糕,一起体验劳动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各类专题讲座、亲子阅读活动也在此持续开展,迄今为止,已有5000余名研学儿童在这里留下欢声笑语。
晚上7时,又到了孩子们回家的时间。韩丽站在图书馆门口,目送大家远去的身影。在她头顶,图书馆的灯光依旧明亮。她说,这盏灯亮了6年,也将一直亮下去,“愿这点点微光,不仅能照亮孩子们的放学路,也能温暖每个乡村孩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