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公益

公益新闻 >> 正文

【社评】期待检察公益诉讼成为劳动领域公共利益的“盾牌”

发稿时间:2025-11-04 15:18:00 来源: 《工人日报》

  检察公益诉讼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这是有望将地方实践经验上升为国家法律的重要机遇,希望立法者能够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将劳动者权益保障明确列入公益诉讼的法定“版图”。它将是给亿万劳动者的一份“法治礼包”,能够向社会传递出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积极信号,提升全社会的劳动法治意识。

  据10月31日《工人日报》报道,检察公益诉讼法草案正在公开征求意见,多方建议将劳动者权益保障纳入检察公益诉讼,以公益诉讼力量弥补个体诉讼局限,保护劳动领域公共利益。

  当前,一些地方劳动者个体维权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不同形式的就业歧视等传统劳动用工问题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算法歧视、隐形加班等新型侵权手段更加隐蔽,往往具有“小额分散、总量巨大”的特点,涉及众多劳动者乃至社会公共利益。

  将劳动者权益保障纳入检察公益诉讼,对劳动者而言意义重大。当前,一些侵权行为不仅导致个体权益受损,还会扰乱劳动力市场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检察公益诉讼作为一种超越个体、保护群体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司法机制,是破解劳动者个体维权困境的一把“利刃”,能够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应。

  2014年中央提出“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公益诉讼制度”。近年来,公益诉讼制度解决了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领域一些老大难问题,取得了明显社会效果。一些地方将部分劳动者权益纳入检察公益诉讼的探索也取得有益进展。

  浙江杭州临安区,检察公益诉讼不仅帮助女职工追回了被扣发的生育津贴,更推动建立起长效监管机制,生育津贴类投诉显著下降。江苏昆山,最高检直接立案办理的“外卖骑手权益保障公益诉讼专案”,以督促批量注销用于规避用工责任的“个体工商户”为起点,打造配套服务体系,为当地外卖骑手构建起全方位权益保障网。这些实践表明,公益诉讼不仅能够实现事后救济,更能通过司法力量推动形成“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事后修复”的完整治理闭环,有效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

  此外,数字技术发展催生的新型侵权现象具有隐蔽性、技术性和系统性等特征,牵涉的劳动者数量众多,传统劳动权益保障手段难以有效识别和规制,而公益诉讼能够填补这一监管空白。在此意义上讲,将劳动者权益保障纳入检察公益诉讼,不仅具有现实紧迫性,且能回应时代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将公益诉讼应用于劳动保障领域仍面临法律依据不足的现实困境。正如有的基层工会干部和检察官所言,程序不明确,期限不清楚,哪些案件可以提起公益诉讼也缺乏依据,增加了相关部门的办案难度。

  当前正值检察公益诉讼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阶段,这是一个有望将地方实践经验上升为国家法律的重要机遇。希望立法者能够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将劳动者权益保障明确列入公益诉讼的法定“版图”。这既是给亿万劳动者的一份“法治礼包”,也是对维护劳动者权益进程中不懈努力的实践者的一份回应与褒奖。

  立法本身就是凝聚社会共识的过程。将劳动者权益保障明确写入检察公益诉讼法,能够向社会传递出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积极信号。这不仅有助于规范企业用工行为,更能提升全社会的劳动法治意识。

  当然,要建立起完善的劳动者权益保障检察公益诉讼法律制度,还需要更细致的制度设计。比如,明确可诉范围、诉讼条件、权利义务、流程和时限等具体规定。同时,考虑数字化劳动形态变革,在举证机制、损害计算、原告顺位等方面予以完善创新,为公益诉讼的开展提供清晰指引。此外,发挥“工会+检察”协作机制作用,用好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一函两书”,深化会商研判、线索移送、调查取证、信息共享等机制,共同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保护好亿万劳动者的劳动权益,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益诉讼的独特作用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路径,而检察公益诉讼立法是实现这一路径的重要契机。补充劳动法律短板,促进劳动法治完善,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贡献制度智慧——期待检察公益诉讼成为保护劳动领域公共利益的“盾牌”。

责任编辑:陈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