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瓶103982个、烧烤签116100根、其他垃圾3894.94斤……”据10月28日极目新闻报道,这份特殊“账本”记录了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家银行职员高伟十年间371次进山捡垃圾的坚持。21600多斤垃圾,8000余元卖废品所得全部捐出——这组沉甸甸的数字,让他赢得了“大山清道夫”的敬称。
从偶然清理垃圾到设定“每年一万个瓶子”的目标,从独自坚持到妻子退休后相伴同行,从个人善举到搭建网络群组号召众人参与,高伟的坚持诠释了“勿以善小而不为”,照见了某些游客随手一扔的随意,也彰显了平凡人守护绿水青山的非凡担当。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人正加入“大山清道夫”行列。在西藏,一位边旅行边捡垃圾的旅游博主51天捡拾260多袋总重超2吨的垃圾;在北京灵山,53位志愿者一次就清理出近400斤垃圾,某环保组织三年来带领2300余人次清理山野垃圾超5吨。民间环保力量如星星之火,在青山绿水间点亮了文明的灯塔。
然而,仅有志愿者的努力还远远不够。灵山废弃缆车站墙角绵延数米的垃圾堆,那些要求志愿者“顺便”带走自己垃圾的“驴友”,无不揭示着一个尴尬现实:“把垃圾带下山”的基本环保意识,在许多登山者心中依然缺位。当清洁山野依赖志愿者一次次冒险下陡坡、背重负,当十年垃圾“账本”的数字不断累加,我们不禁要问:环保任务岂能如此沉重地压在“清道夫”们的肩膀上?
在为“大山清道夫”点赞的同时,我们更应意识到,守护青山绿水最终要靠每位进山者的自觉行动。当你我在峰峦山巅享受“一览众山小”的壮阔、在林间溪畔感受自然的静谧,请记得: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除了回忆,什么也别带走。随手带走垃圾,应成为每位户外活动者的本能。
“大山清道夫”需要更多人的加入。同时,当每位走进自然的人都能成为自然的呵护者,当“无痕山林”从口号变为行动,“大山清道夫”的“账本”才能早日清零,我们眷恋的绿水青山才能永葆纯净与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