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最知名的眼科中心之一,北京同仁医院门诊大厅每天都熙熙攘攘。在人群中,一批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格外耀眼:他们时而耐心俯身倾听,时而温柔引导方向,或是伸出手臂搀扶年迈的患者……这些志愿者都来自一支特殊的队伍——“爱暮同行”志愿者团队,以及背后推动他们的人文力量——医务社工。
银发人自发成为暖心志愿者
北京同仁医院社会工作部高级政工师、副研究员韩霜雪告诉北青报记者,随着年龄增长,很多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经常会出现视力模糊、听力下降、腿脚不灵便、记忆力衰退等问题。作为“守护光明的最后一站”,北京同仁医院经常会出现独自就诊的老年人。他们不熟悉门诊检查和科室的布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也给他们就医带来诸多挑战。为此,医院决定组建一支志愿者队伍,“爱暮同行”志愿者团队应运而生。
2023年5月,医务社工陈继艳被派驻到北京同仁医院社会工作部,专职开展志愿服务项目设计与组织、志愿者队伍建设与管理工作。在各类活动中,她逐渐结识了不少有志于志愿服务的退休阿姨们,经口口相传,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庞大。为提升服务能力,陈继艳定期为志愿者开展培训。就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在同仁医院扎下了根。
服务延伸至玻璃体注药中心
志愿者服务站点设在同仁医院门诊楼一层白内障中心一区和二区之间,因为这里的老人最密集。随着服务日益成熟,“医务社工+志愿者”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老年患者集中的手术室——玻璃体日间注药中心,这里的患者多患有年龄相关性湿性黄斑变性或糖尿病引发的眼底病变,需要通过眼球注射药物来控制病情。
玻璃体日间注药中心平均每天手术量可达140人次,是院内最繁忙的手术科室。“往眼球上打针,听起来就很可怕。”玻璃体日间注药中心护士长肖瑶坦言,“很多患者特别是第一次来的,都非常恐惧。”为此,2024年11月,医院社会工作部联合玻璃体注药中心,启动医务社工介入眼底科专科化服务,并将服务从简单的指路导诊升级到心理疏导和情绪安抚。
随着医务社工和志愿者们的入驻,玻璃体日间注药中心的服务“升温”了:在护士台,志愿者会协助发放手术衣、帮助独自前来就诊的患者穿脱衣物,为患者开展流程宣教,更开创性地开展了术前心理疏导服务。医务社工王彤还把“正念减压”带到了等候区。为缓解患者紧张心理,她会定期通过呼吸放松、渐进式肌肉放松等方法,帮助患者在等待期间缓解焦虑。从今年6月到现在,已经干预了350多人次。
“双工联动”的温度与智慧
成立短短两年多,“爱暮同行”志愿者团队已经拥有核心成员38人,他们从周一到周日风雨无阻地在同仁医院服务,时间最长的成员已服务超过1000小时。当然,对于志愿者们的付出,院方也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保障。“我们建立了社会志愿者‘招、考、训、用’标准化管理流程,制定了‘双五星认定’机制,服务满50小时颁发证书、满300小时发放印制个人姓名的志愿者服装、满1000小时发放医院胸牌。志愿者服务满4小时可在职工食堂就餐,服务满50小时的志愿者每次可领取交通补贴。”韩霜雪说。
在同仁医院,医务社工与志愿者之间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在陈继艳看来,这是一种深度的“双工联动、互为支撑”。“志愿者在前端铺开服务的‘面’,我们医务社工则深入解决‘点’上的问题,密切合作,让服务越扎越深。”
“我们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让他们能更专注于医疗本身。”韩霜雪说,“这就是‘双工联动’的价值。”她希望将“双工联动”模式进一步向更多的医疗机构复制推广,未来,更多的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将携手合作,在医疗机构种下更多温暖的种子。
文/本报记者蒋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