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仪式现场,志愿者行脱帽礼 杨耀烨 摄

中场志愿者与前来观看开幕式的小朋友击掌 黄焯 摄
11月9日晚,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内,一群身着“碧青绿”的“小海豚”穿梭于观众之间,用温暖的语言、灿烂的微笑与专业的服务,点亮了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的文明之灯。
粤港澳2950名志愿者以“青春合伙人”之名,护航十五运会开幕式,其中包括81名港澳志愿者。开幕式场馆及周边赛会志愿者共有2350人,来源于广州地区16所高校28个校区;远端集结点赛会志愿者共有600人,服务4个贵宾车辆安检点、4个大巴车辆集结点以及2个地铁专线集结点。
用专业服务做好螺丝钉
“您好,欢迎来观演,请往这边走,小心脚下。”在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内,来自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志愿者许文博正专注地守候在自己的点位上,为来往的观众指引座位方向。“通过开幕式前集中开展的培训和演练,我们对各自岗位的服务内容和要求更加清晰,对各岗位之间的协调互助也有了相应的理解。同时,我们也做了许多次关于特殊情况的推演,比如地面被打湿了应该怎么办、观众发生意外的应急处置流程等等。”
开幕式开始前,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看台区志愿者郝予童就已经与其他看台区志愿者一起忙碌起来了,他们手脚麻利地往一个个观众座位上发放观众服务包。郝予童表示,自己不仅要时刻维持场内秩序,更会与仪式展演团队协作,在现场气氛营造的过程中充当“暖场助手”。
来自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志愿者马悦熔与仪式展演团队有着更深入的协作——开幕式当晚,她与其他几名志愿者一起,引导护送火炬手到达场馆的指定位置。“这项工作流程看似很简单,但因为这个环节的重要性,所以感到压力很大。好在老师、仪式展演团队的导演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最终顺利完成任务。”马悦熔说。
作为开幕式新闻广电宣传团队的专项志愿者,来自暨南大学的志愿者罗婧旖不仅要做好幕后的媒体保障工作,其自身也是“百名志愿者影像故事共创计划”的参与者。该计划发动100名志愿者通过Vlog的形式,以志愿者个人的视角、语言、情感,记录志愿服务故事,更将在赛后汇编影像,形成“全运志愿记忆档案”,展示广州志愿者群像。罗婧旖说:“报名参加‘百名志愿者影像故事共创计划’,让我感觉自己也加入了广州的历史叙事……”
广州是全国志愿服务事业起步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赛场内的竞赛精彩纷呈,而赛场外广大市民和游客的体验,很大程度上就由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城市志愿者来塑造。”作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新彩广州”全民志愿行动海珠总队队长,吴洁芝从几个月前就开始带领团队投身城市志愿服务,“城市志愿者是展现城市温度的‘流动窗口’,希望我们的表现能让观众和游客感受到广州的青春感和烟火气。”
粤港澳青年协作展风采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在广州市青年文化宫的橱窗剧场,来自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穗港澳文艺志愿服务队的青年志愿者们放声高歌。“作为文艺志愿者,我会积极传播志愿文化,宣传推广全运会,也希望能有更多青年参与进来,让橱窗剧场成为全民参与的全运文化志愿舞台。”澳门歌手容甄甄说。
“从香港社区的志愿服务走到全运赛场,这是一次难忘的成长!”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香港志愿者肖研馨在开幕式当晚负责看台区的应急机动岗位。她说,尽管“小海豚”是由来自天南海北的青年组成,但大家对志愿服务的热情都很高昂,都希望能让世界看到大湾区青年昂扬的精神风貌,“我们展现的是广州大学生的风采,也是粤港澳青年团结协作的精神。”
来自暨南大学的香港志愿者林丹蓥在开幕式当天负责港澳嘉宾的联络工作,并辅助港澳嘉宾顺利通过安检。“上岗前确实有点紧张,但更多的是期待和激动。”林丹蓥说,“看到港澳嘉宾与内地同胞齐聚一堂、共同庆祝,我更加坚信大湾区是一个同心同行的大家庭。作为港澳青年,我们不仅是盛会的参与者,更是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和推动者。未来我会继续投身于湾区建设,为湾区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对许多初涉赛会志愿服务的“小海豚”来说,十五运会开幕式志愿服务不只是一次历练,更是他们探寻“何为责任与奉献”的生动实践。“亲身参与之后,我才对为什么志愿服务是大型赛会不可或缺的一环有了切身的体会——志愿者如同一枚枚螺丝钉,虽不引人注目却坚定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这才有了整场赛会的高效运转。”郝予童说。
据悉,开幕式志愿者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与仪式展演、新闻宣传、远端集结、餐饮保障等多个开幕式团队之间采用了高效协同、无缝衔接的“合伙人”式工作模式,构建了高效率统筹调度志愿服务工作体系。
羊城晚报记者 张小悦 通讯员 穗团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