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皖东大地已有几分凉意,而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施官镇仙山村的一处院落里,却始终暖意融融。只见院子外墙洁白明亮,门口防滑步道护佑安稳步履,窗边老人们亲手种的多肉绿意盎然;室内,适老化座椅、书籍、配餐用品样样齐全,这里是村里的“幸福院”。
62岁的管德清是“幸福院”的常客。每天清晨,他总会准时和老伙计们围坐在院中的石桌旁,摆开棋盘“杀”上一局,爽朗的笑声伴着棋子落盘的清脆声响,时不时飘出院墙。棋瘾过了,再踱到室内翻几页感兴趣的书,或是在健身器材上慢悠悠活动筋骨,日子过得充实又惬意。
说起如今的生活,管大爷算起了“幸福账”:“以前在家吃饭就是凑合,想找个人讲讲话,得拄着拐杖挪半里地。现在好了,走路5分钟就到‘幸福院’,中午还能在食堂吃上两荤一素的热乎饭,老兄弟们天天聚在一块儿,比家里还热闹!”
像仙山村这样的“幸福院”,目前在来安县已建成14个。
“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把‘幸福院’往偏远村组延伸,新增20个服务站点,让更多老人实现‘步行15分钟到幸福院’。”来安县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让适老服务真正落地生根,该县创新构建起“政府引导支持、村级组织管理、社会力量捐助、老人互助自治”的“四位一体”运营模式,同时严格遵循“有固定场所、有服务设备、有核心内容、有专业队伍、有健全制度、有稳定保障”的“六有”标准,从硬件设施到服务体系,稳步推进每一个“幸福院”的建设,“要让这项民生实事真正落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眼下,来安县正在探索“幸福院”的多元筹资模式,实现可持续运营,真正做到长久服务农村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