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琉璃厂东街片区数十条胡同纵横交错,像一张密密麻麻的网,青砖灰瓦的四合院、斑驳的砖墙、悬挂的红灯笼,处处透着老北京的韵味。
作为北京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北京市西城区陶然北岸经营分部的快递员,刘阔用脚步丈量每一条胡同。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哪里有弯道、哪里有台阶、哪家门口停着自行车、哪个单元楼的电梯需要刷卡,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在他的心里,这片曾经让他感到陌生的胡同,早已变成了他最熟悉的“活地图”。
投入学习钻研到底
2017年,28岁的刘阔从河北省新乐市来到北京,成为顺丰速运的一名快递员。面对这座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陌生城市和全新的工作内容,他深知“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将所有业余时间投入学习:凌晨5点准时到岗,仔细研究操作流程;午休时间也不肯闲着,捧着厚厚的业务手册啃读;下班后更是跟着老员工走街串巷,观察他们如何与客户沟通、如何规划配送路线。
短短一个月,刘阔不仅熟练掌握收派件的基本技能,还结合自己对路线的记忆,摸索出“分区记忆法”,将负责片区划分为若干个小网格,每个网格内的地址、门牌号甚至住户习惯都烂熟于心,还摸索出“错峰配送术”,根据客户的生活规律,找合适的时间段集中配送,避免重复上门打扰。这些方法让他的派件效率很高,每天能多完成200多件快件的派送。
“刘阔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劲。”网点负责人说,公司推广电子面单系统时,不少老员工觉得操作复杂、学习成本高而产生抵触情绪,刘阔却主动请缨当“试验员”。他连续一周泡在分拣中心,从早忙到晚,总结出一套简单易懂的“三步操作法”:第一步快速扫描面单信息,第二步核对收件人地址,第三步一键完成打印粘贴。这套方法推广后,电子面单的使用率从原来的60%迅速提升至95%,大大提高了分拣效率。
凭借这股钻研到底的钻劲,刘阔的业务量稳步提升,2020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
甘做同事的“铺路石”
“自己会不算本事,大家都会才是真本事。”这是刘阔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不仅这样说,更付诸行动,主动申请成立了“业务帮扶小组”,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为新员工们耐心讲解,帮助他们快速熟悉工作流程。
快递员小李刚入职时,由于对胡同地形不熟悉,每天派件总是超时,工作效率低下。刘阔得知情况后,二话不说,亲手绘制了一份详细的“胡同地图”,并在图上标注了各种细节,带着小李实地走了3天路线,手把手地教他如何高效派件。如今,小李已经成长为一名“派件能手”,他感慨道:“如果没有刘哥的那份地图,我早就打退堂鼓了。”
刘阔不仅是新员工的“引路人”,还是同事们的贴心人。当同事小王的父亲重病住院,经济压力巨大时,刘阔第一时间发动同事们捐款,并积极申请“互助基金”,为小王解了燃眉之急。
在刘阔的带动下,整个网点的“传帮带”氛围变得异常浓厚,近3年来,30多名新员工在他的帮助下全部顺利转正,分部的客户满意度也连续5年超过98%。
2024年2月,北京民营快递业首个以个人命名的“党员先锋工作室”——“北京顺丰党员先锋·刘阔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室承载了党建宣传、员工培训等多项功能。如今,工作室团队从最初的6人扩展到9人。
“有困难找刘阔”
刘阔负责的琉璃厂东街片区,有30多条狭窄胡同,住着200多位老人。他给自己定了个规矩:“老人的件,优先送;特殊需求,记心上。”
82岁的张大爷行动不便,子女又在外地,刘阔便主动承担起帮老人买米、送药的任务。一次,张大爷突发心脏病,正是刘阔及时发现并联系社区医院,才转危为安。“小刘比我亲儿子还贴心!”张大爷逢人便夸。
一位独居老人腿脚不便,刘阔顺手帮买药、丢垃圾,解答网购问题,老人亲切叫他“阔儿”。
“我把送货路线当成‘责任区’,看到老人有困难就想帮一把。”刘阔与空巢老人结成帮扶对子,每天关注他们的身体情况,成了胡同里的“暖心人”。
2019年2月1日,刘阔有幸与总书记握手交谈。“总书记说我们是‘勤劳的小蜜蜂’,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从那以后,刘阔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客户有急件,他尽量当天送达;遇到雨天,他会在快件上套两层防水袋;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查物流,他就每天打电话告知进度。
在他负责的片区,很多客户都存着他的手机号,“有困难找刘阔”成了大家的共识。
从一名普通快递员到全国优秀农民工,刘阔用自己的成长证明,平凡的岗位也能创造不平凡的价值。他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小蜜蜂”,为千家万户传递着温暖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