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公益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种子:全球挑战与中国现实》报告:
展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成功经验

发稿时间:2020-12-22 09:3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22日电(记者 杨月)日前,传统农耕文化大地艺术摄影展开幕仪式暨《种子:全球挑战与中国现实》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本次活动以“播厥百谷,藏种于民”为主题,设置了摄影展览、报告发布、讲座沙龙等一系列活动,同时推出线上直播,通过影像展览、会议研讨、公众参与,全方位展现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领域的成功经验。

  观众在观展。主办方供图

  活动邀请了来自北京、河北、内蒙古、江苏、广西、四川、云南、贵州、青海、湖南10个省市23个村庄的50多位农民代表参加。现场身着民族盛装的农民,他们从各地带来300多份丰富多样的种子和土壤,用这些鲜活的种子、土壤装点着活动现场,用鲜活的生命故事和浓浓的乡土气息,传递着对中国农民世代传承的种子多样性保护利用的生命礼赞。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二级巡视员、《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执委会办公室执行副主任与首席谈判代表刘宁表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主题“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思路相一致,强调从保护自然中寻求发展机遇,而农民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没有农民参与、不惠及乡村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不可能实现的。

  “希望本次活动能够激发公众积极关注、参与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制定和未来实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贡献最大的力量,社会各界共同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刘宁说。

  农业农村部生态总站资源环境国际项目办公室业务部主任张艳萍在致辞中表示,我国农业历史悠久,种质资源十分丰富,这些种质资源是我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农业遗产。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和农业科技创新的源头,也是传承中华农耕文明的载体,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民参与式的传统地方品种的原生境保护,是传承中华农耕文化、推进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和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重要举措。因此,本项目鼓励农民、社会组织承担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任务,登记、保存、利用农业种质资源,对于激发参与资源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是探索农民和公众参与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可借鉴模式。

  本次活动由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UNEP-IEMP)和南宁市绿种扶贫服务中心(农民种子网络)主办。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