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11月23日电(记者 田昕禾)11月21日,“人因工程与认知科学视野下的新文科研究”高端论坛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举办。论坛主题为“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探讨交叉学科视野下的新文科”,来自心理学、认知科学、语言研究、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从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两方面作出学术分享和前沿报告。
论坛现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李小牧副校长与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刘晓堪副主席指出,高校需要考虑如何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下,结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面向时代课题,开展跨学科探索性研究,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中国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导陈宝国则基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以及学习范式,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一词多义学习过程中如何受到主次要意义的变化以及不同词性的调节。
北京市政府外事办公室信息中心主任姜伟则结合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过程中的六个典型应用案例,讨论了如何将新文科研究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并指出文科学生具有“数据思维”的重要性,强调新文科建设要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与社会应用紧密结合,通过新形态的公共服务产品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表达能力。
作为中国“数据科学50人”成员之一丁磊强调“AI思维”与“人类思维”、“互联网思维”的不同典型特征,结合企业营销、金融企业、教育行业与医院等应用场景具体剖析了AI思维如何在行业成功落地,实现业务中多方的“帕累托最优”。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杜忆介绍了如何结合使用磁共振成像、经颅磁刺激和脑电技术,探讨了如何从辨析不同音位分析入手,进而分析音乐家与一般人的大脑在编码和表征连续语音上的可能个体路径差异。
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秘书长兼副会长张辉教授基于在母语加工中现有ELAN/LAN、N400、P600效应的不同表现,讨论了现有总平均方法可能产生的弊端以及现有的可能解决方案,提醒研究者不应该忽略被试的个体差异问题。
中国阅读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多语言脑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范琳教授借助半视野速示技术,考察了在不同阅文本制约度下,阅读预期推理加工是否同时受到阅读者元理解监测能力的影响。
本次论坛汇集了汇集高校、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的专家学者,探讨外语类高校在新文科研究中可能的交叉合作方向、融合发展路径与转换应用场景。基于论坛内容,政、产、学、研专家共商如何运用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AI以及外语学习理论等专业知识来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合、文理交叉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