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3日电(记者 杨月 通讯员 骆燕)为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发挥“大思政课”培根铸魂实效,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和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于近日在南京市开展主题教育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南京市“时间银行”重点服务对象是80周岁以上空巢独居老人、60周岁到79周岁低保家庭中失能半失能的空巢独居老人、农村留守老人,志愿者可为他们提供助餐、助医、助浴、助洁、助急、学用智能手机等六大类服务。按照规定,志愿者年满60岁就可以用储存的时间来兑换养老服务。目前,南京市“时间银行”志愿者已达到4.8万人,参与者以低龄老人居多,总志愿服务时长46万小时。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时间银行”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全国已有240家“时间银行”,覆盖31个省份。
这次活动中,调研团队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问卷调查及访谈活动,以期引导新时代青年关心关注养老服务事业,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参与养老志愿服务。调研活动由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中国特色时间银行理论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首席专家陈功教授担任指导教师,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副院长孙计领副教授担任带队负责人。
调研期间,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教授带队赴南京市养老服务互助时间银行指导中心访谈,并围绕“南京市养老服务互助时间运营经验与合作”召开主题教育暨专题调研座谈会。南京市互助时间项目负责人、南京养老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史秀莲、副秘书长李沪浣及玄武区、秦淮区、栖霞区、雨花台区运营负责人代表参与座谈。座谈会上,史秀莲代表运营方,介绍了南京市在互助养老领域的运营情况和典型做法。各区围绕区级工作开展情况及区域发展特色,分别进行了介绍,并对工作中的案例进行了分享。陈功就加强双方合作、建立常态化评估机制提出工作建议。孙计领就推进本校大学生注册时间银行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提出初步意向。
调研现场。主办方供图
“我接触时间银行研究已经5年多了,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的案例,我也一直在关注、跟踪和研究。从硕士论文关注南京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的组织和运行机制,到博士论文聚焦在以社会资本来评估参与效果,我一直坚信时间银行机制可以聚集并开发利用社区内的人力资源,就近就便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同时这种广义互惠的机制也能持续提升和改善老年人的社会资本及健康福祉。”参加调研活动的索浩宇同学说。
调研活动抽样玄武区、雨花台区等南京主城区的18个社区,采用线下“一对一”问答形式对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中45周岁以上的志愿者展开调查。7月24日,调研活动在玄武区廖家巷社区、曹后社区等率先启动,全体调研员深入社区基层一线,与中老年志愿者进行友好问卷访谈。7月25日-29日,全体志愿者先后来到秦淮区、雨花台区、栖霞区、建邺区、鼓楼区,在社区居委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党群活动中心等地,与社区时间银行参与者畅聊参与时间银行后的变化以及自己对社区建设和时间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和想法。
调研现场。主办方供图
参加调研活动的华云璠同学告诉记者,自己之前做过很多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但这是第一次接触到有关老年群体的社会实践。在本次调查中,自己第一次真实看到一些老年人所面临的生活困境与窘迫,真切感受到“时间银行”志愿活动带来的意义。这些年龄相仿的老年人拥有着相似的阅历,对于他们来说,“时间银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让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同时,也真正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托”。
据了解,目前,民政部已将“时间银行”纳入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范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培养养老志愿者队伍,加快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积极探索“学生社区志愿服务计学分”“时间银行”等做法,保护志愿者合法权益。